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转型朔州的跨越步伐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2/1 9:02:01

    朔州,不仅孕育了“右玉精神”,产生了“朔州速度”,而且,朔州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更是有目共睹。一年前,朔州市按照全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提出了建设四化一体东部新区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创一流的宏伟目标。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如今的东部新区实现了华丽的巨变,真正成为朔州转型跨越的突破口。朔州的做法,多次受到省领导的肯定。2011年,省委书记袁纯清这样评价朔州四化一同推进:工作理念新、眼界宽、标准高。2012年7月,袁书记又来朔州,再次对朔州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指派省委政研室总结朔州四化一同推进的经验。

    一支转型跨越的进军号,吹响了工业新型化的强音

    工业新型化,是实现四化一同推进的基础。如何推进工业新型化,为四化的关键所在。按照朔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东部新区“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以循环经济为路径,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由此吹响了推进工业新型化的进军号。

    朔州因煤而立,煤炭产业是朔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了更好地挖掘优势,东部新区以规模化、机械化、安全化、集约化为方向,做好煤炭产业扩能增值和升级改造大文章,该市投资23亿元,对21座煤矿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部改造完成后,资源回采率将由25%提高到80%以上。

    新兴产业,是工业新型化的根本出路。东部新区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非煤产业,曾经“一煤独大”的资源依赖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向以煤为基、多元支柱方向发展。

    2012年1至11月份,东部新区新铺开工业新型化项目169个,总投资1495.29亿元,完成投资492.3亿元。目前,太阳能单晶硅、大型轮胎翻新、胶带胶管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竣工投产。

    一曲建设幸福新城的乐章,谱写了市域城镇化的赞歌

    朔州变了,这是所有生活在朔州和熟悉朔州的人共同发出的感叹。而变化的,不仅仅是崭新的公交、城市的绿化、生态的修复、居民的楼宇等这些外观景象,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的精神风貌,每个朔州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他们言谈里的自豪感、荣誉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朔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战略决策。

    市域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和强大引擎。去年以来,东部新区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发展战略,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2012年1至11月,该区共实施204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759.56亿元,已完成投资227.93亿元,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东部新区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60%。

    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该市投资22.4亿元,全面铺开了恢河大桥、朔州西互通连接线、振武街东拓、滨河路打通、平朔南路打通等十大重点工程,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在县城建设方面,朔城区实施了投资38亿元的旧城改造工程;山阴县投资11.3亿元推进桑干河新区工程;怀仁县投资20亿元大力推进东城新区建设;应县投资4.2亿元推进道路改造、集中供热和“太阳能绿色照明”改造工程。小城镇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朔城区滋润乡、山阴古城镇、怀仁南小寨、应县臧寨乡为重点的畜牧强镇;以朔城区南榆林乡、应县南河种镇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大镇;以山阴县张家庄乡、怀仁县金沙滩镇、应县金城镇为重点的旅游文化集镇。山阴县北周庄镇、怀仁县金沙滩镇、应县南河种镇被列入“省级百镇建设示范镇”。

    一幅生态文明的画卷,描绘了朔州之美丽城乡

    过去的西山,荒山秃岭、沙田薄地,常年风沙不断,“狂风遍地起黄沙”成为西山最真实的写照。现在的西山,树木连片,绿色不断,波光粼粼,山水交映,如同一幅靓丽的画卷。

    曾经的桑干河,卵石覆盖、沟壑遍布。去年夏天,有幸去桑干河一游,踏上泊在桑干河岸边的一艘观光游艇,芦苇摇曳,倒影潋滟生姿,水花迤逦婆娑。“虽为人做,宛若天成”,这是对如今桑干河最贴切的评价。

    朔州是一座“建在煤堆上的城市”,因煤而生,凭煤而兴。过度依赖煤炭产业,朔州生态环境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也成为制约朔州生态面貌改善的主要障碍。为此,朔州选择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让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在“绿水青山”间耕耘收获。

    2012年以来,东部新区紧跟市委、市政府的步伐,坚持植绿与兴水同步、开发与保护同步、治污与节能同步,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植树造林方面,东部新区今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3.3万亩,同比增长29.57%。完成通道绿化416公里,造林规模、质量都有了新的提升;朔城区已建设完成了年调水量500万立方的玉泉湖、双照湖、雁家湖等九座蓄水景观湖;山阴县在桑干河湿地公园依河而建了10大系列湖,新增水面3000多亩,总蓄水量500多万立方;怀仁县相继开工建设了口泉河、鹅毛河、清凉河、磨道河、大峪河、金沙河六大水系,以及清凉河、金沙滩、鹅毛河3大湿地公园等6大类68个水利修复工程项目。

    一支如椽的点睛笔,增添了东部新区的神韵

    东部新区突破口在核心区。四化一体东部新区核心区,是四化一同推进的“精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精品”,核心区的打造,可以说是东部新区画龙点睛之笔。

    核心区位于神头镇,神头镇的出名得益于神头电厂,神头电厂对华北地区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朔州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神头电厂的高耗能、高污染成为朔州的一大难题。去年4月,市主要领导多次来这里调研,做出了打造四化一体东部新区核心区的战略部署。神头镇由此重获新生。

    半年来,在神头镇这片土地上,再次上演了“朔州速度”。“核心区”成为了市领导调研考察最多、现场办公最多的地区。五月份以来,核心区围绕“山、水、路、岛、园”建设,着力打造神泉生态新城;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着手编制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神头泉水源保护工程范围内,地上附着物的勘界、评估已全部完成;神女山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栽植各类苗木4万株,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如今,即使土生土长的“老朔州”,也无法想象朔州今日的变化。“人还是那些人,朔州已不再是原来的朔州!”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游子,道出了朔州百姓共同的感受。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