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太原市六十三中学校使用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数十根直径为0.5米的管道直通地下。冬季,吸取土壤中的热量,用于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热量释放到土壤中降温。本报实习记者 冯杰 摄
1月21日,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2012年,我省绿色建筑由2011年的不足3万平方米增加到1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倍,实现了大跨越发展。
此前的1月初,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也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并将研究制定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转让、容积率奖励等方面的政策。这意味着绿色建筑发展将加快步伐,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绿色建筑带来绿色生活
或许几年前,绿色建筑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字眼,可是近年来随着能源的日趋紧张,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其所产生的影响已经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冬季可以作为供热采暖的有效手段,夏季又可以换热进行制冷降温,既节约了制冷采暖的费用,又节省了锅炉房的占地,还无燃煤产生的污染排放,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这就是在我省已被广泛应用的地源热泵技术。
太原六十三中教学楼是我省首个“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通过项目。该校正是采用了这项技术,使得供热成本远远低于过去传统的供热方式。不仅如此,他们的教学楼在建筑设计时,就注重了设计的结构、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例的合理规划,确保获得最佳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在外墙上则使用保温材料,中空玻璃门窗不仅增加了透光性,而且确保了隔音、隔热……这些措施使教学楼体比普通楼体节能65%。
他们还运用太阳能技术,为庭院、走廊等公共区域照明。仅上述区域照明用电方面,太阳能供电系统每年可给学校省出上万元的电费。太阳能蓄电系统还能给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20%左右的电量,每年又能节省供热电费2万元至5万元。学生公寓楼顶上,45台太阳能热水器排好阵势,为食堂、浴室提供热水。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周洁告诉记者,建筑能耗具有能耗“锁定”效应,一座绿色节能的建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反之则是一个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黑洞。目前,我国存量建筑有40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约有20亿平方米,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30%。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而最终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
正因为如此,建筑节能作为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指出,工业产品要想达到10%-20%的节能效果并不容易,但在建筑领域通过综合的节能技术措施,则能够达到50%-60%的节能效果。
显而易见,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总能耗;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人居环境和百姓生活;有利于降低社会总能耗,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
在2011年我省评出首个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的基础上,2012年,我省采取目标责任制考核、动态跟踪管理、各市认真培育、专家现场指导和加强宣传培训等多项措施,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全省确定绿色建筑培育项目46项,面积约232万平方米,从中又评出18个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绿色建筑面积达147万平方米。并实现了设区市绿色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示范小区建设等三个零的突破。
绿色建筑迎来发展“黄金期”
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反映在A股市场上则是绿色建筑相关概念股走强,使得绿色建筑备受广泛关注。
这次方案的出台,无疑让绿色建筑行业的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看到了发展的新曙光。
有分析师以铝型材为例进行了测算,全国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将增加对节能铝型材的需求为66万吨。
不仅仅对铝型材行业,建筑节能对于其他行业也将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如建筑用钢占全社会钢材消费的50%,建筑用水泥占全社会水泥消费的60%等。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规模。”
目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节能和减排高效发展,对建设净化山西、改善民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十二五”我省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各设区市建设两个以上1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
与此同时,我省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办法,积极推进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国内率先实行专业机构和专员评价制度,确定了绿色建筑专业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人员等措施。
日前,太钢通过利用废弃物粉煤灰生产出的新型节能环保墙材正式推向市场。建筑节能的好消息也刺激企业在这方面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
潜在的市场加上国家的方向以及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有机遇、有政策、有动力无异于给建筑节能市场送来一缕春风,谁将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上占有更多的先机,还需要展示自己真正的实力。
可再生能源将发挥巨大潜能
人们通常所说的建筑节能更多的是给房子“穿衣、戴帽、戴口罩”。也就是以外墙外保温为主,做到保温隔热、防水、防潮、装饰一体化;对原来密封性、隔热保温效果差的外窗进行改造,使其达到保温隔热、密封降尘的效果。
然而建筑节能不仅只限于此,随着建筑节能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被广泛的运用,成为一支新生的力量。
2006年,太原大唐四季花园项目采用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垃圾降解处理、中水回用等可再生能源集成技术,荣获“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奖”;2007年,山西国瑞苑污水源热泵项目,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称号,实现山西省零的突破;2009年,山西省煤炭博物馆建筑与太阳能光电一体化应用项目,获全省唯一“国家第一批建筑与太阳能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今,我省初步形成了污水源、浅层水源、土壤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四轮驱动”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及太阳能光电、光热与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格局。
过去堆积如山、黑糊糊的煤矸石经过粉碎、压制,摇身一变成了既环保又经济的新型墙体材料;电厂燃煤发电剩余的大量固体废物粉煤灰也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价格不菲的可用于工业、民用建筑、桥梁、筑路、水利等领域工程的新型建材……看似无用的工业垃圾,却成为新型墙材的“新宠”。
预计到2015年,我省重点区域内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同时,在绿色生态城、低碳生态城(镇)、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中,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集中连片推广。
虽然绿色建筑的“东风”已经吹起,但不能回避的是我国还面临着产业科技支撑不足的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吸引了大批国外绿色产业投资者。外资关注中国绿色建筑市场的背后,恰恰暴露出我国绿色产业在技术上与国际的差距。
目前发展绿色建筑许多核心技术国内仍不掌握,如大部分热泵压缩机等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新能源建筑应用仍停留在简单直接运用层面,太阳能房、太阳能供热空调等深度利用非常有限,深度开发应用有待技术层面的突破。
有专家建议,我国今后要更大力度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同时,借助财政奖励,尽快在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并大力推进新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高水平应用。要缩小中国与国外在绿色建筑技术上的差距,关键还要在绿色建筑技术人才上下功夫,为未来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储备更多技术人才。
对于居住者而言,既节能又宜居的房子是最理想的。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唯有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工程,才能够节约宝贵的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