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你们的钱不是辛苦挣下的吗?”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2/6 11:07:43

    节约每粒粮
    康煜 作


    前两天,记者下乡去平陆县毛家山村,这是个只有30余户人家的小山村,临近年关,一户村民正在杀猪,周围几个村民闲聊着。已近80岁的王文秀老伯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热情地和记者打着招呼,并拉着记者到他的窑洞里坐坐。

    “现在不像以前了,就等着过年穿件新衣服,吃几块肉。今年家里产了20000斤小麦,每斤一块一,我卖的早,听说这两天每斤都涨到一块三了?这下又少收入4000元。”说到这,王老伯显得有点惋惜。

    “对了,听电视里说,这几天中央在抓吃饭浪费的事情?”王老伯突然转了话题。在得到记者肯定的答复后,老伯不解地扭头问道:“看电视里面的报道,吃一顿饭就好几千块钱?就那么倒掉了?”记者说是的。王老伯沉默了,递给记者一支烟,自己也猛吸了几口。

    “说是一年浪费掉的粮食能养活2亿人,真是太可惜了!”王老伯自言自语着。

    “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多菜,吃不了又倒掉呢?难道他们的钱不是辛苦挣来的?”王老伯突然抬起头,一脸疑惑地看着记者,想得到答案。

    记者一时无语,不知该如何回答老伯的“天问”。

    已近80岁的老伯,40多岁时妻子便离开人世,留下7个儿女,是他一手将7个子女拉扯大的,这几十年生活的稳稳当当靠的就是勤劳节俭。

    城里人倒掉的一顿饭,就是老伯今年少收入的几千元。这让辛苦劳作一年的老人感到非常可惜,也无法理解。记者不敢告诉他,即使在运城这样的中等城市,高档饭店里一桌饭菜的价格就是他今年卖小麦的全部收入,那些饭菜一半也要倒掉。而倒掉的那些东西,或许王老伯这一生都没有见过。

    希望有一天,在那些酒店的餐桌旁,王老伯的天问——“难道你们的钱不是辛苦挣下的吗?”能被浪费的食客来回答。


 节俭,美德的源泉
——毛家山论“俭”之正道 本报记者 杨永生

    平陆县毛家山村地处偏远,村民临沟而居,坡地瘠薄,广种薄收,但村里却少有极贫户。勤劳,让这里的人不再为衣食担忧;而节俭,使更多的人迈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农忙时,随处可见他们披星戴月忙碌的身影;冬闲时,全村也没有人凑堆打牌玩麻将的习惯。

    在毛家山村,有一对毛氏父子。父子俩以种地养猪养鸡放羊过生活,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晚上很晚了都顾不得吃饭。儿子20多岁,早年丧母,是村里留守的年轻人,父亲勤劳节俭帮他成了家。儿子显然也继承了父亲的优秀传统,勤俭持家,自立自尊,自强不息,使一个不完整的家逐渐兴盛,给家里买了工具车,在县城里也有了房子。

    据称毛家山村源于明末,一毛姓人家避战乱至此,在荒山筑窑而居,在野坡斩荆耕犁,繁衍至今,毛家人已枝繁叶茂,遍布各地。之所以如此,遗风尚存,莫不与“勤俭”有关。

    纵观古今,恪守节俭的家族大多持久,奢侈放纵的家族少有过两代,且难善终。俭,可以帮助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恪守正道,不会误入邪途。

    看看如今不时上演的“官二代”、“富二代”以及“坑爹”现象,大多奢靡骄横跋扈,无非是历代世家大族衰落闹剧的重演。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四年》里的这句话说的是: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源泉,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恶的。这部先秦论著,把节俭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治国俭,则国运昌盛。一个人不知节俭,无度挥霍,必败家丧身;一个官员不知节俭,居官必贿,看看那些“表哥”“房叔”结局。为官勤俭者,才能居高不败。而今,自上而下,反奢侈浪费,倡节俭,正是抓住了一切恶行的根本,扭转这一切,让五千年传承的美德回归,让节俭成为一种时尚,这对于修身、持家、治国无疑都是一条自强不息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