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梁国峰:幸福生活的“三级跳”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2/18 9:49:35

    “2007年以前,我骑的是自行车,2010年我买了摩托车,2012年我又换上了小轿车!”家住右玉县杀虎口旅游区的青年农民梁国峰做梦也没有想到,不到五年时间,他就实现了交通工具的“三级跳”。他近日对记者说,“这得益于全县文化生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梁国峰是杀虎口人,原来家住杀虎旧堡,为了挣旅游钱,举家搬迁到了杀虎口移民新村。据梁国峰回忆,在杀虎旧堡的那些年,他是全堡数一数二的穷人,当时家里就靠种地生活,一年才收入千儿八百块,每次孩子们开学是他最发愁的事,经常是为了学费四处求借。

   一家人就这么勒紧裤带过了十多年,2010年,梁国峰再也坐不住了,“得想个挣钱的法子!”梁国峰发现来杀虎口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便暗自琢磨着如何从旅游业上挣钱。于是,他在景点开了家以土饭为主的简易小饭馆。令他高兴的是,旅游高峰期时,一天的纯收入竟然达到500多元。后来大家都纷纷效仿,梁国峰自然成了三村五里出了名的致富能手。

    逐渐富裕起来的梁国峰,渐渐不满足小打小闹,他想尽快扩大规模,为自己的生意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时,恰逢杀虎口旅游区响应县里不断壮大生态旅游业规模的政策,梁国峰便踏着政策的东风,来到了杀虎口移民新村。实践证明,梁国峰又走对了一步棋。他在自己硕大的院子里盖起了六间新房,整理装修,开了吃住一体的“农家乐”,一时间生意火爆、食客盈门。梁国峰说,扩大规模后,高峰期一天便可纯收入1000多元,是以前的两倍。

    对于梁国峰现在的幸福生活,村里人羡慕得不得了,认为他现在的生活已经跟城里人一样了。可梁国峰却想得更高,他说:“只要照着生态旅游的路子走下去,要不了几年,我的生活一定超过城里人。”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王涛 李敏

 

余福祥:土里“刨金” 
 
本报记者 王蕾

 

    大年初二,记者来到五台县东冶镇西街村,见到了这里的种粮能手余福祥。

    “你看,这里、那里都有不少杂草,要打点农药。”尽管仍是大正月里,但一大早余福祥已经开始在自家的地里忙活起来。

    “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一般读完初中就要开始做事了,以前一亩田赚得不多,而且我们这个镇子比较热闹,所以没人愿意种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做生意了。”余福祥告诉记者,以前种田一年要上缴1000多元的农业税,为了维持生计、供孩子读书,他和妻子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留在家种田,因为劳动力有限,家里大部分的田也因此荒了好几年。

    随着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再硬朗,可孩子还在上学,为了照顾孩子,余福祥夫妻俩开始盘算着回家,“可回家干什么呢?”这是他心里一直思考的问题。就在此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我当时立刻就决定回家种田。”

    余福祥家有五亩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取消农业税后,一亩田补贴50—60元钱。春季,小麦的收成是一亩500—600斤,收购价是1元钱,去除水费、肥料等费用,一亩田的纯收入为五、六百元。剩下的2亩地,种了洋葱和大蒜。“这两种蔬菜种了两季,产量大,销量也很好,1亩地除去所有的种植成本800多元,收成就可以达到1500多元。”

    村里人都说,余福祥种田有一套秘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村里人称呼他“种粮能手”,不少人都上门请教。余福祥告诉记者,种粮收入多了,村里也陆陆续续的有人回来重操旧业。“现在农民都知道种粮稳赚不亏,种粮的积极性很高。”

    随着收入的提升,余福祥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不仅女儿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不用愁,家里也添置了空调等新家电。“城里人用的东西,我们现在都有了。”大年初一,他们一家三口给老人换上新衣,自己也欢欢喜喜地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余福祥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现在看着满村绿油油的田,余福祥说自己很高兴,作为一个农民,能在种粮这“老本行”上得到实惠,他更有信心把田种好,“除了小麦、洋葱、蒜,明年还要增加其它的品种。”新春伊始,余福祥已经开始规划新的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