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朔州平鲁区东露天电厂。 赵继满 摄
以统筹城乡为主攻方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民生建设为突破口……这是朔州市平鲁区在科学实践中趟出的一条创新之路。
对于转型综改的“平鲁实践”,省社科院的专家们实地调研后评价说,该区正是抓住了土地和人这两个根本要素,从而找到了破解资源型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难题的路径,找到了转型综改与“四化”建设的衔接点和突破点。
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如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中,观察平鲁的发展轨迹,会发现这是一条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曲线。
2012年,平鲁区地区生产总值(含平朔)完成292亿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完成35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平朔)完成243.5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含平朔)完成130亿元,增长28.4%。七项主要经济指标,都达到预定增幅。特别是进入2013年,平鲁区财政收入再传喜报,前3月收入突破12亿元大关,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欣喜之余,平鲁区区长吴晓斌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转型综改试点县,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机遇,必须放胆先行迎考验。并以北坪、东露天为重点的两大循环经济园区引领经济全面转型,用创新思维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两大园区”突显引擎效应
围绕“产业转型”,紧扣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这个龙头,今年,平鲁区将继续引深北坪、东露天为重点的两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扎实抓好传统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并在进一步完善已经建成的19座大型矿井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力争所有矿井通过省级验收。
同时,把北坪、东露天两大循环经济园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深入推进“一矿一企”项目对接发展战略,鼓励引导煤炭企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畜牧养殖等非煤产业。在北坪园区,力争胶带胶管、轮胎翻新等6个建成项目投产达效,平安化工、劣质煤利用、2×60万千瓦电厂等5个在建项目按进度推进,特别是要确保平朔轮胎翻新二期等3个大型项目和煤机制造、抑尘剂、服装厂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在东露天园区,实现神电2×60万千瓦电厂建成投产,实现2×100万千瓦、粉煤灰综合利用一期60万吨超细粉煤灰水泥添加剂、30万吨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铝基合金、平朔4×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和北新建材脱硫石膏板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
预计到“十二五”末,“两大循环经济园区”将发展成为平鲁区投资超千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的“双千亿”转型跨越发展新平台。
标杆项目引领经济结构全面优化
毫无疑问,全面优化经济结构,这是一场需要运筹帷幄的全局性战役。
当按照优胜劣汰法则,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矿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后,平鲁区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大企业。在他们的热忱感召下,通过“大招商、招大商”,中电国际、中煤平朔、山东能源、太钢集团和罗克佳华等企业纷纷落户平鲁。投资1200亿元的北坪、东露天两大循环经济园区正在加紧推进中;投资1.8亿元,年产12万吨的高岭土项目投产达效;投资7500万元的特大型轮胎再生翻新项目建成投产;投资2.2亿元的胶带胶管项目即将试车投产;投资5.7亿元的平安化肥四期项目即将试车;投资222亿元的劣质煤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地勘、地基强夯工作已经完成……一个个进驻工业园区的转型项目,让每一位身临现场的人,都感受到了平鲁在经济转型征程中迈出的铿锵足音。
目前,平鲁区共实施省市重点工程23项,总投资299.76亿元,完成投资133亿元。特别是北坪循环经济园区,利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基础建设,并实现了6个项目投产、5个项目在建和9个项目即将落地的好成绩。
借政策东风,先行先试抓机遇,不等不靠谋发展。放眼平鲁大地,一幅幅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新画卷,正在渐次展开;一曲曲产业转型的高歌正在激情“唱响”。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谢宏 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