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省城某超市的农夫山泉货架。
连日来,农夫山泉事件不断发酵,使其一举一动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受了质量安全信任危机。农夫山泉在省城市场销售情况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各大超市销售总体平稳
5月7日,记者在美特好双东店看到,在饮料销售区域,专门为4L的农夫山泉设置了一个展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几个大字非常抢眼,旁边还放置了两张质检报告,证明水的质量没有问题。在展台背后高达八层的水饮品货架上,农夫山泉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在长风街沃尔玛超市的产品展示区,农夫山泉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其销售价格都与之前价格一致。销售人员均表示,尽管咨询此事的消费者很多,但产品的销量并没有因为负面新闻而受到明显影响,而且整件购买的消费者也不少。
在太原卷烟厂东岗路上,一家便利店的门口放着几件农夫山泉,工作人员指着其中打开的一件说道:“天气越来越热,很多顾客在选购别的商品的同时都会捎带买上一、两瓶农夫山泉。一般来说550毫升的农夫山泉销量最好,部分大容量的1.5L和4L的桶装,在夏季销量也会有所上升。”同时表示目前销量基本没有下滑,并没有顾客刻意避开农夫山泉挑选其他产品。
据了解,省城目前所有经销商都没有接到有关下架的通知,大小超市产品销售总体平稳。
消费者表示会继续购买
前段时间,媒体上爆出太原市民周先生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化章堡村商店买了两箱农夫山泉矿泉水,发现其中三瓶有问题,水中漂浮着星星点点的红褐色杂质。周先生随即与农夫山泉太原联络处取得了联系,工作人员表示,周先生遇到的是个案,农夫山泉本身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只是这个批次的产品有问题,目前正在准备回收,他们将认真对待,给周先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记者在各大超市、便利店进行采访时,也就农夫山泉相关问题询问了在场消费者。
“农夫山泉我喝了很多年了,并没有感觉身体有什么不适,‘世界水日’厂家搞活动时候,还买了两箱放在车里。现在销售的纯净水中,我还是愿意选牌子大、价格低的购买。”在美特好超市,李小姐拿着一桶4L的农夫山泉说道。她同时表示,现在自己通常会买一大桶带到单位烧开后喝,只要看见里面没有杂质,烧开后壶里没有水垢,就认为是安全的。
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对这次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毫不关注。一位崔姓阿姨称,自己出门都会随身带一杯水,一般不会购买瓶装水。一方面是担心其卫生问题,另一方面是习惯喝烧开后的水。所以标准无论怎么样,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农夫山泉发微博澄清事件
为了澄清事件,农夫山泉发布了官方微博:“农夫山泉执行地标,不等于只执行地标。农夫山泉同时执行国家GB19298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浙江DB33/383饮用天然水标准,且当同一指标有不同规定时,从严执行。农夫山泉同时也受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管理。”
同时,记者拨打了“农夫山泉”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称:员工平时都是饮用农夫山泉,其质量没有任何问题,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农夫山泉太原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山西地区没有设立农夫山泉水厂,也没有专用桶装饮用水,销售的农夫山泉最大容量为4L,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水质没有任何问题,销售并没有受到影响。针对这次事件,该工作人员声称不方便发表任何看法。
专家呼吁建立统一标准
记者针对此事采访了山西省有关标准方面的专家,专家称产品质量和执行标准是两个概念。目前国家标准体系由高到低分别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这次事件目前没有任何的权威机构出面证实农夫山泉的水质量有问题,现在在其执行标准上产生了很多争论。其究竟是否涉及到企业的恶性攻击或部分企业的商业战争问题,谁也说不清。同时也指出,一个产品下架原因一方面是需要供应商作出下架处理决定;另一方面要经国家相关管理检验机构认定存在质量问题。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产品标准进行整合,及时发布标准,促进标准执行规范。
山西晋一律师事务所李琳律师也表示,北京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其按照章程的规定可以对其协会的会员行使监督等职能,例如本次京水协通(2013)02号中建议对“农夫山泉”品牌桶装水进行下架处理的通知。但该通知中,其是否有权要求北京市桶装水各销售企业即刻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下架处理,还是需要看其行业协会的章程是否有此规定。希望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快脚步,配合权威部门就“农夫山泉”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使消费者放心、安全地饮水。
相关链接: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纷争大事记
4月10日,《京华时报》刊发《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报道,使得农夫山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4月12日,《京华时报》刊发报道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确认农夫山泉标准低于自来水。针对其报道,农夫山泉官方微博发表声明,首次回复《京华时报》,称品质远高于现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4月13日,《京华时报》刊发《农夫山泉回应质疑 避谈有害物质指标宽松》。
4月14日,针对《京华时报》报道,农夫山泉再度发布声明公布水源地报告。
4月15日,农夫山泉第3次在官博上回复《京华时报》,称如提高标准九成企业会死。
4月16日,《京华时报》回应农夫山泉声明,刊发评论《标准面前谁也跑不掉》。农夫山泉发布第4次声明称饮用水协会信口雌黄,《京华时报》记者未曾采访。
4月17日,《京华时报》回应称采访有证据。
4月18日,《京华时报》刊发《10位专家联名敦促农夫实行更高标准》、《宽松地标6年未改农夫仍在用》。
4月19日,《京华时报》声明谴责农夫山泉打压媒体责任。
5月2日,农夫山泉官方微博公布美国检测报告,称产品品质全面优于美国FDA瓶装饮用水质量标准。
5月3日,北京桶装饮用水销售协会下发通知,要求北京桶装饮用水行业各销售企业即刻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出下架处理。
5月5日,网上爆出北京桶装饮用水销售协会登记联系人手机号与北京一家怡宝放心水站联系人手机号码相同,事件发展扑朔迷离。
5月6日,农夫山泉就标准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自己标准严苛于国际、地标。是目前国内执行最高饮用水标准的企业之一,并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损失。
5月7日,《京华时报》头版《农夫拒绝弃用低标准 扬言退出北京市场》,并用5个版面继续报道农夫山泉。
本报记者 李若男
为什么你敢“躲猫猫”
郑亦工
最近,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PK进入了高潮。
新浪网的一篇发言摘要称,农夫山泉公司董事长、总裁钟睒睒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4月10日到5月6日的连续27天,《京华时报》用了67个版面,反反复复地报道,实质上就是三个问题,第一是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不如自来水,第二是废除浙江省的地标DB33/833,第三是农夫山泉北京桶装水下架,北京的时报开辟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
人民网消息称,5月6日,农夫山泉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向《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元。目前该案尚在立案审查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院应在七日内答复是否立案。
是非曲折,自有法律公断。从另一个层面看问题,这件事情实质上是监管标准的缺失和监管部门的缺位。
此次PK的核心是农夫山泉现在执行的生产标准,应该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随着PK的深入,人们再一次发现,在这个领域,同样存在着监管标准的缺失的乱象。
《京华时报》就此向农夫山泉发问,前提是监管部门的缺位,如果监管部门工作到位,农夫山泉水质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话题,如果其符合国家规范,则轮不到媒体质疑,如果其不符合国家规范,早当整改合规。
这场PK之前,人们还见过许多类似故事。不久前,酒鬼酒、茅台等陷入塑化剂丑闻就是一个例子。三鹿、蒙牛等陷入三聚氰胺的丑闻,双汇的健美猪,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些监管标准缺失和监管部门缺位的事件里,人们没有看到对监管部门的追责。更可笑的是,陷入塑化剂丑闻的酒鬼酒,甚至还得到了湖南省省长质量奖。
监管部门的如此表现,正在侵蚀其国家赋予的公信力。在塑化剂事件中,百姓开始寻求民间独立机构的检测。无独有偶,最近的一则例子是,当人们质疑市面上几款牙膏含有漂白物质,损害牙釉质的情况时,广西的媒体选择了到广西民族大学进行验证。这明显隐含着对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信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猫不抓老鼠时,不过是个摆设。对于农夫山泉事件,有媒体认为主管部门应该给公众一个明确说法,不该“躲猫猫”。这种观点有点太温柔了,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质问有关部门,为什么你敢“躲猫猫”。
正是因为有关部门的“躲猫猫”,才有《京华时报》的挺身而出,这是一家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现在,农夫山泉向《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元,那么,消费者是否能够联合起来,向“躲猫猫”的有关部门索赔?毕竟纳税人养活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当宠物猫,遇事就来“躲猫猫”。
图为省城某超市的农夫山泉货架。
本报记者 李若男
连日来,农夫山泉事件不断发酵,使其一举一动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受了质量安全信任危机。农夫山泉在省城市场销售情况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各大超市销售总体平稳
5月7日,记者在美特好双东店看到,在饮料销售区域,专门为4L的农夫山泉设置了一个展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几个大字非常抢眼,旁边还放置了两张质检报告,证明水的质量没有问题。在展台背后高达八层的水饮品货架上,农夫山泉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在长风街沃尔玛超市的产品展示区,农夫山泉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其销售价格都与之前价格一致。销售人员均表示,尽管咨询此事的消费者很多,但产品的销量并没有因为负面新闻而受到明显影响,而且整件购买的消费者也不少。
在太原卷烟厂东岗路上,一家便利店的门口放着几件农夫山泉,工作人员指着其中打开的一件说道:“天气越来越热,很多顾客在选购别的商品的同时都会捎带买上一、两瓶农夫山泉。一般来说550毫升的农夫山泉销量最好,部分大容量的1.5L和4L的桶装,在夏季销量也会有所上升。”同时表示目前销量基本没有下滑,并没有顾客刻意避开农夫山泉挑选其他产品。
据了解,省城目前所有经销商都没有接到有关下架的通知,大小超市产品销售总体平稳。
消费者表示会继续购买
前段时间,媒体上爆出太原市民周先生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化章堡村商店买了两箱农夫山泉矿泉水,发现其中三瓶有问题,水中漂浮着星星点点的红褐色杂质。周先生随即与农夫山泉太原联络处取得了联系,工作人员表示,周先生遇到的是个案,农夫山泉本身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只是这个批次的产品有问题,目前正在准备回收,他们将认真对待,给周先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记者在各大超市、便利店进行采访时,也就农夫山泉相关问题询问了在场消费者。
“农夫山泉我喝了很多年了,并没有感觉身体有什么不适,‘世界水日’厂家搞活动时候,还买了两箱放在车里。现在销售的纯净水中,我还是愿意选牌子大、价格低的购买。”在美特好超市,李小姐拿着一桶4L的农夫山泉说道。她同时表示,现在自己通常会买一大桶带到单位烧开后喝,只要看见里面没有杂质,烧开后壶里没有水垢,就认为是安全的。
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对这次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毫不关注。一位崔姓阿姨称,自己出门都会随身带一杯水,一般不会购买瓶装水。一方面是担心其卫生问题,另一方面是习惯喝烧开后的水。所以标准无论怎么样,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农夫山泉发微博澄清事件
为了澄清事件,农夫山泉发布了官方微博:“农夫山泉执行地标,不等于只执行地标。农夫山泉同时执行国家GB19298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浙江DB33/383饮用天然水标准,且当同一指标有不同规定时,从严执行。农夫山泉同时也受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管理。”
同时,记者拨打了“农夫山泉”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称:员工平时都是饮用农夫山泉,其质量没有任何问题,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农夫山泉太原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山西地区没有设立农夫山泉水厂,也没有专用桶装饮用水,销售的农夫山泉最大容量为4L,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水质没有任何问题,销售并没有受到影响。针对这次事件,该工作人员声称不方便发表任何看法。
专家呼吁建立统一标准
记者针对此事采访了山西省有关标准方面的专家,专家称产品质量和执行标准是两个概念。目前国家标准体系由高到低分别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这次事件目前没有任何的权威机构出面证实农夫山泉的水质量有问题,现在在其执行标准上产生了很多争论。其究竟是否涉及到企业的恶性攻击或部分企业的商业战争问题,谁也说不清。同时也指出,一个产品下架原因一方面是需要供应商作出下架处理决定;另一方面要经国家相关管理检验机构认定存在质量问题。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产品标准进行整合,及时发布标准,促进标准执行规范。
山西晋一律师事务所李琳律师也表示,北京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其按照章程的规定可以对其协会的会员行使监督等职能,例如本次京水协通(2013)02号中建议对“农夫山泉”品牌桶装水进行下架处理的通知。但该通知中,其是否有权要求北京市桶装水各销售企业即刻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下架处理,还是需要看其行业协会的章程是否有此规定。希望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快脚步,配合权威部门就“农夫山泉”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使消费者放心、安全地饮水。
相关链接: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纷争大事记
4月10日,《京华时报》刊发《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报道,使得农夫山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4月12日,《京华时报》刊发报道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确认农夫山泉标准低于自来水。针对其报道,农夫山泉官方微博发表声明,首次回复《京华时报》,称品质远高于现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4月13日,《京华时报》刊发《农夫山泉回应质疑 避谈有害物质指标宽松》。
4月14日,针对《京华时报》报道,农夫山泉再度发布声明公布水源地报告。
4月15日,农夫山泉第3次在官博上回复《京华时报》,称如提高标准九成企业会死。
4月16日,《京华时报》回应农夫山泉声明,刊发评论《标准面前谁也跑不掉》。农夫山泉发布第4次声明称饮用水协会信口雌黄,《京华时报》记者未曾采访。
4月17日,《京华时报》回应称采访有证据。
4月18日,《京华时报》刊发《10位专家联名敦促农夫实行更高标准》、《宽松地标6年未改农夫仍在用》。
4月19日,《京华时报》声明谴责农夫山泉打压媒体责任。
5月2日,农夫山泉官方微博公布美国检测报告,称产品品质全面优于美国FDA瓶装饮用水质量标准。
5月3日,北京桶装饮用水销售协会下发通知,要求北京桶装饮用水行业各销售企业即刻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出下架处理。
5月5日,网上爆出北京桶装饮用水销售协会登记联系人手机号与北京一家怡宝放心水站联系人手机号码相同,事件发展扑朔迷离。
5月6日,农夫山泉就标准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自己标准严苛于国际、地标。是目前国内执行最高饮用水标准的企业之一,并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损失。
5月7日,《京华时报》头版《农夫拒绝弃用低标准 扬言退出北京市场》,并用5个版面继续报道农夫山泉。
为什么你敢“躲猫猫”
郑亦工
最近,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PK进入了高潮。
新浪网的一篇发言摘要称,农夫山泉公司董事长、总裁钟睒睒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4月10日到5月6日的连续27天,《京华时报》用了67个版面,反反复复地报道,实质上就是三个问题,第一是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不如自来水,第二是废除浙江省的地标DB33/833,第三是农夫山泉北京桶装水下架,北京的时报开辟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
人民网消息称,5月6日,农夫山泉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向《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元。目前该案尚在立案审查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院应在七日内答复是否立案。
是非曲折,自有法律公断。从另一个层面看问题,这件事情实质上是监管标准的缺失和监管部门的缺位。
此次PK的核心是农夫山泉现在执行的生产标准,应该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随着PK的深入,人们再一次发现,在这个领域,同样存在着监管标准的缺失的乱象。
《京华时报》就此向农夫山泉发问,前提是监管部门的缺位,如果监管部门工作到位,农夫山泉水质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话题,如果其符合国家规范,则轮不到媒体质疑,如果其不符合国家规范,早当整改合规。
这场PK之前,人们还见过许多类似故事。不久前,酒鬼酒、茅台等陷入塑化剂丑闻就是一个例子。三鹿、蒙牛等陷入三聚氰胺的丑闻,双汇的健美猪,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些监管标准缺失和监管部门缺位的事件里,人们没有看到对监管部门的追责。更可笑的是,陷入塑化剂丑闻的酒鬼酒,甚至还得到了湖南省省长质量奖。
监管部门的如此表现,正在侵蚀其国家赋予的公信力。在塑化剂事件中,百姓开始寻求民间独立机构的检测。无独有偶,最近的一则例子是,当人们质疑市面上几款牙膏含有漂白物质,损害牙釉质的情况时,广西的媒体选择了到广西民族大学进行验证。这明显隐含着对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信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猫不抓老鼠时,不过是个摆设。对于农夫山泉事件,有媒体认为主管部门应该给公众一个明确说法,不该“躲猫猫”。这种观点有点太温柔了,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质问有关部门,为什么你敢“躲猫猫”。
正是因为有关部门的“躲猫猫”,才有《京华时报》的挺身而出,这是一家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现在,农夫山泉向《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元,那么,消费者是否能够联合起来,向“躲猫猫”的有关部门索赔?毕竟纳税人养活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当宠物猫,遇事就来“躲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