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攘的都市,繁忙的生活,你需要透一口气,在这里。
在这里,我们带你触摸生活,无论是文化、旅游、美食,还是无边无际的遐想。
在这里,你可以触碰生活的点滴,感受生活纹理,体验生命的脉动。
《触》之“广府端午”
广府端午
郝梓倩
点燃的小串鞭炮被竹竿挑着或者抛掷到空中,噼里啪啦得随着龙舟在江中游走,此起彼伏,硫磺味儿阵阵飘来,烟雾中是阵阵的鼓点、口号声,这里是广州的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是一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中国民间的四大节日,我似乎一直对“端午”最为无感。因为春节是年,清明祭扫,中秋于我这个常常在外漂的人来说有过很多记忆和情结;而端午,相关联的印象只有粽子——家里极少包粽子,大多是吃亲朋好友送来的,而年幼记忆里小伙伴们手腕上系着的五彩绳我也从未绑过,艾叶和苍术的味道我也丝毫不熟悉,龙舟赛我也从未亲临现场观战。只模模糊糊知道端午的传说、知道关于它的文化在中国和韩国之间产生的大讨论。
今年,一个人在广州,这个珠江穿过的城市,我决定去看看广府的龙舟。
2017年5月30日端午节当天,广州最大的龙船景在猎德。天河猎德村“招景”的日子一直在端午正日。猎德村位于如今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的南部,有着九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我很喜欢它名字的来源,据说是取自西汉著名思想家杨雄《法言义疏·学行》中“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的句子,是追求完美道德的意思。作为一个水网交错的岭南水乡,猎德涌两岸保留着很多极富历史韵味的祠堂和古建筑,端午龙船招景也是宗族盛事。而作为2008年以来广州城中村整体改造的第一村,曾经的天河最穷城中村早已成为广州CBD的新贵。
上午十点,从猎德地铁站一出来,便听到了阵阵的鞭炮声和鼓点,顺着人流向水边走去,观景的人潮挤挤挨挨。为了保证观景安全,原有的栏杆内又多加了一排栏杆、小的拱桥也都被围了起来禁止通行,但是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两侧岸边更加显得热闹。作为宗族盛事,猎德涌的龙船景其实算是一种各村之间的拜访活动。历史上是真正的”探亲“,而今,则更多是对历史传统和岭南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兄弟村和老表村的游龙趁景,从猎德涌外的珠江江面上驶入猎德涌,伴着鞭炮和鼓点,吸引着两侧岸边前来观龙船景的人们,场面甚是壮观。大的龙舟七八十人划桨,龙船头是全船的指挥,打锣鼓的人节奏明快地鼓舞着士气,桡手们个个身手矫健。由于龙船、鼓和旗子的不同,各家的飞龙很容易被识别,也正是由于这景的多样,招景更加好看。
观景的人潮中,不乏外国人。话说,龙在西方的文化中是恶魔,而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积淀极其深厚,我们以龙的传人自居、我们把龙看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龙舟则是龙文化的一个分支。我爱看江边大红色的旗帜和灯笼,我爱听龙船上齐声的号子和鼓点,我爱着只有在中国土地上才有的市井气,那种鞭炮声、硫磺味、喧闹阵阵的、人群挤出来的市井气,颇有人味儿、有生活味儿、有历史味儿。真正看到船上的扒仔们动作一致、卖力划桨的时候,我瞬间想起小学时候音乐课上学过的那首歌,歌词唱到:”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中集体精神的代表,只有真的深处在这氛围中,才能深深感受到其力量。
说来,端午其实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所以,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也有庆祝的习俗。几年前,韩国把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国内舆论曾掀起轩然大波。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只是抱着浅显的”为什么我们的东西别人要抢“的意见,开始发出一波波所谓爱国的声音,其中多少人又真正知道端午节的相关文化呢。咸甜汤圆之争之后的咸甜粽子之争再度上演,吃一颗咸甜各半的粽子,我决定去再读读屈原,因为大家都说,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呢……
责编: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