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触》之“岭南之南”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郝梓倩 发布时间:2017/8/25 15:55:00

熙攘的都市,繁忙的生活,你需要透一口气,在这里。

在这里,我们带你触摸生活,无论是文化、旅游、美食,还是无边无际的遐想。

在这里,你可以触碰生活的点滴,感受生活纹理,体验生命的脉动。

《触》之“岭南之南”

之南 

郝梓倩 

接近凌晨的夜,刚刚看完一部略显悲情的电影,胃里已经近乎于空,此刻,我想念广州街边小店里一份简简单单的香菇滑蛋肠粉,再配一碗鱼骨腩粥,温热治愈,多完美。

我爱广州。爱那里的阳光和雨水;爱那里的市井气;爱那里的自然和人文。

之南,我想念广州。

 五羊雕塑 郝梓倩 

大家俗称的岭南包含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和澳门三省两区,而广东、广西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很多人认为广州是孤独存在于祖国南边的大都市,以为它有粤语、在岭南,就会变得“孤”而“独”。恰恰相反,从很多个维度上,广州都绝不是孤独的。

它是中国由北向南迁徙之路上最后一个大都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偌大的港口城市,那里的文化融会贯通。

作为先秦百越的一支,那时的岭南人有着他们的土著文化;自秦统一全国,这便是那里“腾飞发展”的时候。一方面,岭南的土著文化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大量贬谪、流寓、仕宦岭南的朝廷官员。这些文化人在岭南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比如韩愈、刘禹锡、朱熹,都是其中知名的文人。

广州古城墙一角 郝梓倩 

位于广州越秀区的光孝寺是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削发的地方,里面还有他的埋发之塔。除了虔诚上香的信徒和烟雾缭绕的佛堂,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禅宗那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中学时候第一次听这话觉得禅宗就是牛,太有哲理了啊!什么大千世界,全部都在我心啊!不想后来上马克思主义课程,这句话被批为唯心主义典型,当时的我,三观也是被一遍遍洗刷……如今再想,面对客观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呃,马克思也是牛人一个。六祖慧能因为一句话而突然悟道成佛,而我哪天才能突然看清这个纷繁的世界呀。算了,还是不要看清的好,世界就是要纷繁些才好,我还不想出家。

初盛唐时期,禅宗和张九龄这样享誉世界和古今的大家已经在岭南熠熠生辉,而那时祖国的福建、西南、西北、东北还是一片文化蛮荒。所以,别叫什么蛮夷,这个词,我就不认。

老街小巷的“理发铺” 郝梓倩 

除了中原文化,岭南地区从南越国时候就开始接受海外文化的熏陶。通过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波斯帝国、印度、缅甸、非洲的物产一一进入越国,南越国都番禺也早早成为了国内的大都会,如今广州的“番禺”仍在。这里,滨海贸易繁荣,外国的新奇器物不断被引进,中西文化在这里并存、碰撞。这里联系中外、折中东西。

鸦片战争后,岭南仍旧一直把这种融汇中西的特点发扬得淋漓尽致。记得历史课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一部资本主义的治国方略,这就把太平天国运动和农民起义拉开了界限,在当时,这无疑是非常现代和洋气的先进主张。当时背书懵懵懂懂,现今把岭南这一支单独抽出来看,这样东西的产生是与该地区成百上千年来的发展分不开的。以致延续至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由岭南人领导策划,新闻报章的兴起、国父高呼的三民主义中国梦,这些都是民主和法制的最先声。再往后,为大家所熟知,改革开放中,岭南、广东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广州市》中道:显然,广州文化或以广州为代表的广东文化对内地的影响已远远不止于生活方式,而是直接影响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其势头比当年上海文化之影响内地要大得多、猛得多。如果说,上海人曾在全国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小上海,那么,广东人似乎要把全国都变成大广州

中山纪念碑 郝梓倩 

当我这样看过去、想过去的时候,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独爱广州胜过北京和上海,因为我爱它的驳杂,我爱它融合古今和中西、贯通南北、多元包容、善于吸收的文化特质。那里的气息是流动的,轻盈而厚重,我能触碰到自己爱的中国文化,也能连接着自己喜欢的西式风潮,在那里的时候,开放型的地域文化给我自由,能飘也能沉。

古代被贬谪的文人在偏僻的岭南少受儒家思想的束缚,面对优美的自然风光,思想家的诞生远超内地。这让我想起经济学上的洼地效应,而岭南,就是这个洼地,富饶而吸引人。

沙面建筑群民居 郝梓倩 

无数次流连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总是满目的佳木繁花。中共三大会议的遗址如今是逵园画廊咖啡,赏过一楼的画作,坐在二楼靠窗的沙发上,聊天啜饮。楼下是沿街的树木,偶尔行人经过,十分淡然安静。

我说,广州是温润的,温润的气候,温润的人,温润的语言。未离开时,就开始想念。

想念那里的早茶。鸟鸣阵阵的早晨,在江边的桌子坐下,沏一壶茶。我总是要普洱,偶尔斟一壶桂花,接下来看着精巧的小笼屉盛着虾饺、凤爪、牛肚、奶黄包被端上桌一一摆开,一天的时光开始,不急不缓,认真以待。广式饮菜从19世纪末开始,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而蔚然成风,茶楼可谓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标配”。茶点精致,但是极接地气,这种冲撞的美感,是我喜欢的。而相较于茶点,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粤菜做工考究、融汇众长,各类食材皆可入菜,精致,但满满都是气势。

想念那里的人。广州人处事温和,做事踏实,操着粤语口音软软的普通话,不事张扬。我想这大概是典型的广州做派,应了广州温润的环境,也应了广府文化兼容并包、踏实肯干的特质。

沙面建筑群 胜利宾馆 郝梓倩 

刚走出校门的一段时间是与广州绑在一起的。我爱这个城市,不是因为什么刻骨铭心的故事,正是因为岭南文化轻质的特色,才让我感受到那里满满的没有压力的沁人烟火气,就像广州那些温润食物的香气,不扰人,却久久地牵着人心。

最后,广州的小伙伴们,我想你们了,来日我们广州见。

责编: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