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圣陶园地采摘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26 17:27:11
几十年来,我时断时续在叶圣陶园地采摘。近日,得到《生活教育》一书,采摘算是进入一个丰收时节。
《没有秋虫的地方》,被沉闷笼罩着。枯燥无味应该是它的底色。作者大概是考虑到这沉闷无益于采摘吧。因此,这里不光有“井底似的庭院”,不光有“铅色的水门汀地”,也不光有“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还有回想中的“高低洪细疾徐作歇”的秋虫的合奏。这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的人间绝响。这绝响虽然也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却也正是由此构成无上的美的境界,使当境者感受到一种有着酸酸的麻麻的味道的自然诗篇。我不知道这是否此篇原有的本味,却正是这独有的味道,将我引向一个绝妙的所在。
《藕与莼菜》接连来到我的面前,然而我却收起贪婪之心,只轻轻摘下最需要的“健美”。我自然明白,男人的躯干高大挺直、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是健美,女人的健康的美的风致是健美,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是健美,但唯有这浓浓的思乡情绪才是我要精心摘下的健美。或许不免有我固执的偏见,但我总觉得,唯有这乡土的本质才是健美的本质。我并非有意贬损城市的热闹与繁华,但却不可躲避地看到,一切市侩和铜臭正是从繁华中生出。洁白的玉藕,来到繁华世界便失了它的鲜嫩,褪了它的玉色,满被着许多锈斑;这较久常的人心,怕也逃不过同样的命运。
我认真盘点了叶圣陶先生的朋友,交往最深的要数朱自清也即佩弦先生了。他笔下的佩弦兄,“说一句话,不是徒然说话,要掏出真心来说;看一个人,不是徒然访问,要带着好意同去;推而至于讲解要学生领悟,答问要针锋相对;总之,不论一言一动,既要自己感受喜悦,又要别人同沾美利。”寥寥数言,便使一位知交跃然纸上。联想朱自清先生的至情之文《背影》,至美之文《匆匆》和《荷塘月色》,以至为叶圣陶先生称为炉火纯青的《飞》、《给亡妇》和《游欧杂记》等,越发可见叶圣陶先生笔笔有据、句句见真,一个有血有肉又有灵的朱自清先生也就这样来到我们面前了。
在叶圣陶园地采摘,缓缓向前,边走边采,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重要收获。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继续向园子的纵深采摘。
在《做了父亲》中,采到“一条忠告”:一个孩子要“凭他自己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做父亲的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
在《教育与人生》中,采摘到人生教育的“三大要义”:教育是认识自己;教育是革新自己;教育是成就自己。人的一生,认识“自我”和认识“环境”至关重要,而革新自己的虚荣心、怠惰心和错误观念十分必要。做到了这两点,按照“自己的所长和所好去成就自己”,就是一件较为自然和轻松的事了。为此,叶圣陶先生不忘在此为我们插上一个警示牌,上书:以上三件事,无论缺了哪一件,很难成为健全的分子!
如果只是在这百花园里边走边采,再向纵深,也只饱饱眼福,达不到应有境界。在叶圣陶先生的导引下,我进入了他的境界天地。所谓境界天地,也就是他之所以是他的层面。
境界之一是他的“倾听”。与大家在一起,他总是沉默寡言,似乎很木讷,然而就在这寡言与木讷的倾听中,他吸取了许多,接受了许多,酝酿了许多,以至创造了许多,让文学、教育和思想园地丰富了许多。
境界之二是他的“和易”。他的目光并非有多么和颜悦色,就那样平和而慈祥着,无过度的深沉,绝不以轻蔑的眼光看人。寻常看不到他的怒色,即使真生气,也只露出惋惜的颜色。
境界之三是他的“畅达”。他写作时,往往拈笔伸纸,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一直到结尾,可谓“畅达”无羁,止所当止。他说过,对结尾很有把握。这使我想到,苏东坡的文章是开头好,但包括他的人生较之开头结尾似乎有许多不好。如果说“不好”是“炼狱”,是将“天才”逼到更高“境界”,那是另一回事。一个人的文章是开头好还是结尾好,是否还反映到他的人生,这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境界之四是他的“朴素”。朴素之于叶圣陶,不是一般的不华丽、不奢侈、不浮夸,而是谨严、敦厚、诚挚合而为一的朴素。唐弢说,洁净的语言表现着朴实的感情,构成了叶绍钧散文的主要特点。茅盾谈到叶圣陶的朴素则说过,才笔焕发,规模阔大,有胜于圣陶的,但凡是认识他的朋友都不能不感到,和圣陶相对,虽然他无一语,可是鄙俗之心令人全消,读他的作品亦然。
境界之五是他的“切实”。凡做事绝不敷衍苟且,有一份力便尽一份力。他的小说是那样的洁净,他的童话是那样的细腻,他的散文是那样的精妙纯朴,他当编辑也是那样诚心守信、一丝不苟,连他写的字,也是那样的圆润丰满,无不显出他为人的谦和与切实来。
境界之六是他的“超然”。他切实做事,却也超然面世。编辑大家、现代文学史家赵景琛说:“与叶先生相识了二十多年,见他不仅不曾丝毫软弱下来,反而更见坚强,我仿佛在眼前看见一株直挺挺地立着的柏树,那‘是一种超然不群的象征’;不怕霜雪的欺凌,愈是严寒的冬天,愈显出它那青春的郁茂。”
境界之七是他的“深厚”。多位国外文学史家,将他的长篇小说与托尔斯泰比,将他的短篇小说与契诃夫比,将他的童话与安徒生比。尽管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点,则是非凡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积累。无论是观察还是积累方面的超越,修炼到他那样的“正果”,都是较为罕见的。
我的采摘已融入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已离不开这采摘。我想,有从容采摘的生活是美好的,尽管我的生活仍然十分平庸,因这平庸中注入了采摘,便有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份伟大的贡献。 文/段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