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经典”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26 17:28:43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显且大者如《圣经》等,成为欧美民族基督教文明之载体;如《古兰经》等,成为阿拉伯民族伊斯兰文明之载体;至于四书五经、道典禅籍、中医中药等,自然便是华夏民族“中华文明”之载体。
任何一个民族的成长,都有起有伏,有涨有落。当它“意气风发”时,经典在无意中助其成;当它“垂头丧气”时,经典又成为它复兴的“生机”。
少儿跌倒时,是母亲给他重新站起来的力量。一个民族的经典,就是这个民族所有子民之母。民族也会跌倒,它要想重新爬起来,自然要听从母亲的召唤。
中华民族曾经无数次的跌倒,每一次都是通过“重释经典”而爬起来。
我们的母亲活在我们民族的经典里,只有她,才是我们心灵的归依。她在人类文明一万年的长程中,只有百分之四的时间是落后的。她曾经辉煌过,曾经持久地辉煌过,她在一万年的长程里,落后的时间只有四百年。
她靠什么而辉煌?靠经典,靠信念,靠经典所蕴涵的“中国式思维”。这是一种怎样的思维呢?以一字称之,叫做“大”;以四字称之,叫做“可久可大”。老子《道德经》讲“天长地久”,孔子《中庸》讲“悠久成物”,周公《周易》讲“可久可大”,都是此种精神的直接表达。孟子讲“上下与天地同流”,张载《正蒙》专设“大心”一篇,倡导“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王阳明讲“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一体者也”,等等,亦无一不是此种精神的直接表达。
戴震从我们民族的经典里,只读出“杀人”二字;胡适从我们民族的经典里,只读出小脚、麻将;鲁迅从我们民族的经典里,只读出“吃人”二字……他们是误读了,即使不是故意,也是无意识的误读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才是中国经典的精神,我们能从我们民族的典籍里读出这一层,才算是不枉为这个民族的子孙。
谋全局者,谋“大”也;谋万世者,谋“久”也。谋“大”则不局限于一隅,谋“久”则不计较一时。这才是“中华文明”,这才是“中国式思维”,这才是我们十三亿人的母亲。
在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个“轴心时代”,古印度贡献了一种文明,古埃及贡献了一种文明,古巴比伦贡献了一种文明,中国也贡献了一种文明。中国之前不加“古”字,因为中国贡献的那种文明现在还活着,还没有“作古”。其他的文明都已“作古”多时,惟中国人的这位母亲还活着。
活在哪里?她就活在我们民族的经典里。她谋“大”,故能成其大;她谋“久”,故能成其久。
我们读经典,不需要别的理由,只这一个理由就够了:那里面有一种“谋全局”与“谋万世”的“中国式思维”,那里面有一种“可久可大”的“中国式思维”,那里面有一位永不嫌弃我们,始终给我们力量与信心的母亲……
中国要站起来,不能仅靠“经济”一条腿。没有“文化”这条腿的同时站立,永远都是不堪一击。
“经典”,都是祖父读了父亲要读的书;“经典”,都是父亲读了儿子要读的书,“经典”,都是儿子读了孙子要读的书;“经典”,都是孙子读了子子孙孙要读的书。 文/辛文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