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文化惠民好戏“唱不停”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27 10:35:17

    村委大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屋里坐满了前来学习的村民,有干部,有群众,有年轻的小媳妇,更有60多岁的老大爷……每个星期四晚上,杨家窑村村委大楼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提起夜课,村民老王竖起了大拇指:“以前,我一到晚上就找人打牌。可后来打牌的人越来越少,一问才知道他们都去上课了。跟着来了一次才发现,课堂上讲的科学养殖、种植技术、电脑操作什么的挺有用,能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比打牌强多了。”
    近年来,大同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日趋繁荣,文艺工作重心下移、深入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并逐渐向农村延伸,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塞外古城满溢文化气息
    如今的大同,文化广场一处挨着一处,华严寺广场、善化寺广场,东城墙带状公园等,已成为市民举家欢聚欢娱的乐地;展览馆、图书馆、和阳美术馆等,也成为市民们感受艺术的殿堂……
    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好去处还在逐年的增多。从2010年开始,大同市斥资10亿元,在御东新区开工建设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等,一大批标志性的、高水准的文化建筑,为开展城市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对于大同市民来说,生活在这座文化勃兴、活力勃发的城市格外幸福。2010年,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大同举行,全国21个省、11个地市的33支表演队伍各具特色,1600多名演员分别在和阳门广场、华严寺广场、红旗广场精彩表演,让大同市民大开眼界;今年,国内雕塑艺术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让大同市民不出家门就领略到了国际国内雕塑大师的优秀作品;大型民俗歌舞剧《想亲亲》,连续演出数十场,场场爆满,备受四海嘉宾和广大市民一致好评……
    每逢节假日,古城内的文化广场、艺术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更是让人目不睱接。晋剧、北路梆子、耍孩儿、二人台的经典剧目纷纷上演,场场精彩,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庙会,每一天都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成为节日里的一道文化盛景。
    乡野丰饶更有好戏连台
    让人惊叹的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繁华的闹市。
    如今,当我们走进乡村,让人倍感喜悦的不仅是农村的面貌越变越美、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还有农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彩。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窗明几净,农民们沉浸于书香中,学农业科技,看知识百科,文化正在日益影响着农村农民的传统生活。
    “十一五”期间,中央、省、市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达到2746万元,全市9个农业县区,99个乡镇,已建成94个乡镇文化站,省级乡镇文化站设备累计配送99套,资金627万元。
    该市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按照每个农家书屋1500册图书的标准,共分三批累计建成农家书屋915个,配送图书122万册,一半以上农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实现了硬件设施齐备,管理人员到位,能正常开展借阅活动。到2012年,全市农家书屋覆盖率将达到100%,实现“人人有书看,村村有书屋”。
    从1998年启动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经过三轮技术革新,经济发达的乡村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覆盖,条件较好的乡村实现了直播卫星接收覆盖。“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504万元,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15427套,使1101个居住条件差、经济落后的自然村也通了广播电视,受益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了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率先实现全覆盖。
    文化建设有了阵地,文化惠民有了载体,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让文化常驻乡间,全民共享文化发展盛果在魅力古都已成现实。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白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