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错车的影视书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1/11 11:43:57
一度热销的影视书,而今风光不再。前段时间,有媒体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进行了现场调查,在摆放《鸿门宴》、《画壁》、《大武生》、《西风烈》等影视书的书架旁,来来往往的购书者很少驻足翻阅。而在中关村图书大厦,营销策划部一位负责人坦言,“好几本影视书销量都是个位数,首次进货的几本书至今仍未售完。”
影视书之颓势,并非始自于今。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借势电影《孔子》的播出共有三家出版社推出了《孔子》一书。但据相关人士透露,除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孔子》外,其他两部的印数都约在3万册左右,而实际销售情况,仅仅在电影上映前后卖出了1万多册,其他时间《孔子》大多成为了滞销书。
这类图书何以沦落至“门前冷落车马稀”境地?影视粉丝们反馈的信息道出了其中缘由,“它们内容一般,文字简陋,不伦不类,价格却并不低,收藏价值也不大”,“如果确实想凑热闹,还不如直接去看电影,买书实在不值”。
的确,这些借影视剧搭车出版的同名图书,或是剧情、角色介绍、主创采访、幕后花絮等影视资料的简单堆砌,或是将剧本简单改编、扩充成分章分节的所谓“小说”,再配以大量剧照。它们原本就是影视剧的附庸,其中很多图书的出版初衷纯粹就是为了配合影视剧的播出,给影视剧的热播宣传造势。
我认为,在诸种文化产品当中,图书更应显示其高洁品位,更应具有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现世之中,如若能多些像《诗经》、《史记》及四大名著那样的不朽之作,当然再好不过。最不济,也不该使出版的图书成为“易碎品”、沦为垃圾,那样的话,既无益于出版商文化形象的树立,同时,也是对“图书”的亵渎,是在浪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给读者增添阅读选择上的难题。
置身于这个商业气息浓郁的文化娱乐时代,多数影视剧堪称文化快餐,它们就像一阵又一阵的微风,轻轻刮过后即了无踪影,除了给百姓茶余饭后增添一丝娱资外,再无更多文化意义。此种状况下,出版商与影视制作方合谋,基于商业推介目的搭车出版影视书,可以说,实在是搭错了车。与其以图书形式出版影视花絮、主创采访等内容,真不如将之交付以短平快为特征的报刊更为适宜。就算要借势宣传、推销影视剧,可资选用的市场手段多了去,何必死抱着“图书”而出力不讨好呢。
当然了,也不是说影视与图书就此划开楚河汉界互不往来。搭车出版影视书,也存在一个会不会搭、怎么搭的问题。电影《赵氏孤儿》播出之际,上海古籍出版社围绕“赵氏孤儿”话题汇编了主题文集《赵氏孤儿》,收录了包括《史记》中“赵氏孤儿”故事、元代纪君祥的著名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明代徐元的《八义记》等内容。如此出版形式,窃以为,既别出心裁又给读者传递出更多影视剧中所没有的内容,与那些完全附庸于影视剧本身的影视书相比,文化分量自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