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榆次市文化艺术中心,对于山西省话剧院来说是块福地。
八年前,由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立秋》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首演成功后,火遍大江南北,全国巡演600场,遍地播撒了诚信精神的种子;
八年后,由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立春》如约而至,这部反映“右玉精神”的作品,能延续《立秋》所创造的辉煌吗?
还记得,话剧《立秋》结尾处的情景吗?懵懂的孩童一直追问:“后来呢?后来呢?”主人公马洪翰则响亮回答:“还有‘立春’!”9日、10日晚,这一“预言”变成现实,由山西省话剧院倾力打造的新剧《立春》于晋中市榆次文化艺术中心成功首演。
《立秋》之后迎来《立春》
由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里程碑”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囊括了中国舞台艺术作品的各类奖项,更让名不见经传的山西省话剧院扬名业界。当然,荣誉和压力是携手而来的,《立秋》之后怎么办?在观众的期待中,《立春》来了。对于观众而言,或许《立春》是悄然而至,然而,对于省话的人来说,《立春》早已孕育了两年。
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是《立秋》的出品人,当《立秋》取得巨大荣誉时,他并未陶醉和满足,而是希望在现有成绩下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也有人劝他:马上就退休的人了,应该懂得在功成名就时激流勇退。
“可是,我曾承诺过,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动力变成活力。”贾茂盛不愿让《立秋》取得的成绩变成继续前进的阻力,他要在卸任之时,把一部响当当的新戏立在舞台上。
2010年7月,全省掀起学习“右玉精神”高潮,贾茂盛被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余晓兰的事迹深深打动,便萌发了以此为题材排戏的念头。
说干就干,虽然圈里的人都知道,现实题材的戏不好写、不好导、不好拍,但是在右玉采访的过程中,贾茂盛和著名编剧李宝群被植树模范余晓兰、王占峰的亲身经历感动了一次又一次。2010年9月,《立春》初稿完成,贾茂盛拿着初稿到省文化厅找省内专家论证,随后又两次拿到北京找全国的专家论证,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在进行第七次修改时,编剧李宝群提议改名为《立春》。“‘立春’代表一种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希望,也象征着右玉从黄沙漫天变为塞上绿洲、迎来新的春天。而且,也是《立秋》的延续。”如今,《立春》正式与观众见面,剧本已是九易其稿了。
《立春》展示理想带来希望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人勤春来早,农民备耕忙。”
上世纪80年代立春这天南方姑娘小玉追随心上人铁蛋回到黄沙洼,一场异常热烈的山乡婚礼暖热了她的心,一场狂野的骆驼风却刮走了红婚纱……新婚之夜,是走是留,铁蛋坦陈心曲,欲和小玉一起承包荒山种树治沙,并写下血书相约三年为期,小玉矛盾、煎熬,奶奶和村民们忐忑、担心。为了爱人的梦,小玉选择留下。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干旱,虫灾,土地贫瘠,果树都死了,小玉写下血书,要留三十年,要圆自己心中的梦……很多地方都在乱采乱挖,兴建小煤窑,而这里的干部群众却在苦苦坚守他们心中绿色的梦。
三十年过后,树林在生长,当年走出山村的石蛋成了腰缠万贯的煤老板,衣锦还乡,打着建生态园的旗号想扒口子开煤窑。村民们动摇、抉择,为保住山林,奶奶倒下了,小玉等人继续守卫黄沙洼的梦。
三十年,三十个立春,小玉铁蛋都老了,望着绿树满山,他们说不管到啥时候,有人就得有家,有家就得有树,他们希望子孙后代把这个绿色的梦一直做下去……
以余晓兰等植树模范为原型的《立春》以小人物反映大事件,他们面对肆虐的风沙,凭信念、凭精神,坚持植树几十年。无论遇到天灾人祸,始终不抛弃不放弃,顽强地坚守,勇敢地向前。终究让理想变成了现实,漫天黄沙退去,还以湛蓝晴天。这部剧在歌颂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的同时,也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展示了力量。
豪华阵容尽展地域风韵
话剧《立春》主创阵容强大,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担任编剧,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担任导演,曾与查明哲导演有过多次精彩合作的舞美设计师罗江涛、灯光设计邢辛、作曲王晓刚、服装设计汪又绚、形体指导张平等人纷纷加盟,这些活跃在国内话剧舞台上的顶尖人才组成了《立春》实力雄厚的主创队伍。
查明哲说他与话剧是“偶然结缘、终身皈依”,他与山西省话剧院的缘分同样出于偶然,2004年查明哲和导师陈颙生死接力,把话剧《立秋》搬上了舞台。话剧《立秋》的结尾,继任导演查明哲更改导师遗作,把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换成了两个字“立春”。也许真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神奇,编剧李宝群应山西省话剧院之邀于2009年9月完成剧本后,剧名经历《塞上家园》、《塞上山曲》、《黄沙沟纪事》、《树神》等数次修改,最后也确定为《立春》。
豪华主创阵容带来了完美的舞台呈现:舞台布景深达18米、宽达16米,为人们展现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中央设有直径8米的转台,可以灵活自如地来回变换,营造出窑洞、老树、山坡、幼苗等逼真的景致。逼真的场景设置中,演员表演催人泪下,故事感人肺腑,整台演出让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再加上山西民歌、右玉道情、雁北耍孩儿等戏曲元素的灵活运用,使得《立春》具有浓郁的山西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