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说儒学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1/11 11:54:30

    近日浏览报刊,一则新闻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说的是美国新近落成的一所“孔子学院”开班第一课的情况。据那位记者报料:全球500强最前的7个企业的董事长、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都云集讲堂,聆听诲教。又据那则新闻所言,第一课讲的就是我们的国学——儒学。
    作为国人,到底知道不知道何谓儒学?知道多少?也许大多人众只知一鳞半爪或一知半解。
    那么,什么是儒学呢?实际上儒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就是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关于人生的学问。当然有人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也完全对,因为儒学的确是在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学讲治国平天下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在修身。
    人们都知道,《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大意是从天子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整个社会、国家来说,它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就是老百姓以及领导人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根本的是修身。从个体的个人来说,一个人要能够做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基础也在自己的修身;自己做好了,才能去管理别人。因此,儒学关注的中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讲如何做人的道德。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修身、做人的问题呢?这里就说到儒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儒家提出的“人禽之别”的问题,就是要懂得人与禽兽的区别。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观点是认为人和禽兽是一回事,人无非就是生存,无非就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等。说人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乍听起来好像觉得很可笑,甚至不可思议,实际上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就是用这样的观念来看待人生的,以至于很多善良的人面对活生生的事物,禁不住要发出:衣冠禽兽、披着人皮的畜牲云云……
    在这点上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就不这样看。当然儒学也不这样看,它提出,首先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当然重要不是体形上的区别了。
    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来说的。只解决了吃饭、穿衣、住房等物质生活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摆脱禽兽的境界。还要教化,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又曰:“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这是就人与禽兽的关系讲,人为什么能支配牛马?是因为人能群,有分,有义。
    人有人伦关系就能组成社会,就会产生道德。有道德,懂得怎样处理人伦关系,才能摆脱禽兽的境界,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有“义”。“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人,人也。舍之,禽兽也”。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儒学强调要学会做人。而所谓做人,就是要修养自己,懂得道德、人伦,懂得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这是儒学思想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你懂得了这点之后再去学儒学,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