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才知道读书太少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2/9 10:49:26
学习绘画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只是较劲
在很多人看来,宁浩一直是那种“中不溜”的孩子:初中班里60多人,他的名次一直稳定在30名。
尽管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在求学之路上走得远些再远些,可宁浩上初中时就对妈妈说,不要指望我上大学。
在宁浩眼中,自己就读的太钢五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好好学习的好孩子;另外一种是带着小帮派性质的叛逆阶段的孩子,每天放学不回家,在一起抽烟喝酒。游走在中间地带的宁浩这样评价自己:做好孩子很无趣,自己算是坏孩子里不太坏的那种。
中学留给宁浩最深的印象是两种竞争此起彼伏:体力的竞争和智力的竞争。这两种竞争他都不喜欢。当他开始学习绘画并进入这个领域时才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除了较劲,还有很多美好。他对美的认识也就此展开了。
可以自由,但是必须有底线
高中,宁浩依然上的是重点班,可他就不想读书,感觉学得很吃力。上了一个月的高中后,他退学了。
时至今日,已为人父的宁浩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父母给了自己很大的自由,但是不能超过打架这个底线,作奸犯科的事情,比如拿家里的钱,是绝对不允许的。此外,只要无害的爱好,父母都会全力支持。宁浩喜欢绘画,父母就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帮他找老师。人生很多时候充满了巧合。宁浩刚刚从高中退学,就赶上山西省电影学校招生,他成为一名美术专业的中专生。
宁浩没有荒废这4年的时间。他真正进入了艺术领域,人生突然打开一扇门:原来只是在书本上背过的文艺复兴,三大巨匠……就这样来到了生活中,与自己息息相关。
这扇门后充满了新奇和希望。宁浩特别期待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有点像初恋,真的希望可以为此奋斗终身。”
学了10年美术之后才发现自己是色弱
中专毕业之后,宁浩不愿再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那个工厂,他不喜欢那种竞争和机械化的简单生活,而是希望去剧团,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回太钢就是回企业,去专业团体就是去搞艺术。
宁浩最初被分配到太钢电视台。可执拗的他就是不去报到。19岁的宁浩背着自己的画,到各个艺术团自我推销。这看起来是一件无望的事情。
可人生有时就是充满了奇遇。宁浩跑到山西省歌剧舞剧院门口坐等院长,碰到太原话剧团的一个老师也来办事。闲来无事的两个人聊天,那位老师看了他的画,就说:你的画很好,介绍你到我们团吧。
就这样,宁浩被破格招进太原话剧团,从企业编制转到事业编制。“还是有很多好人的,就是看你的态度和热爱程度。”一切如宁浩所愿。可在上世纪90年代,话剧在山西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市场,就没有工作。
宁浩希望接着上学,就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可是生活又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色弱。
宁浩知道:在美术方面,自己是没有办法继续走下去了。
不能画画,就必须找到一条走下去的路
1997年,20岁的宁浩决定“看不清的时候到更高的地方去看看”,揣着父亲给的2100元,开始闯荡北京。
为了省钱住在地下室的宁浩开始想办法养活自己,向室友学习摄影,拍起了人像写真。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生存不是问题了。他又开始纠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宁浩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节目制作。这个专业更多的是培养记者、编导和摄像。可宁浩没想往这个方向发展,如同中学时代一样,他还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才会认真上,比如绘画课。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拍摄作业,宁浩拍了一个5分钟的故事。老师特别喜欢,认真地告诉他:你应该向故事片方向发展。
成人教育不解决住宿,宁浩天天找房子。一次,他跟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方刚亮老师一起合租房子。方老师看了宁浩的第二个作业,也说,你应该可以做导演。
有需求时,就会有强大的力量支撑你主动学习
找到目标后,宁浩觉得自己学东西有劲多了。北师大有一门课专门讲摄影机设备,对一个画画的人来说,学习摄影机由多少个零件构成、叶子开合板多少度等技术知识真是非常枯燥。可是他知道自己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后,就会格外认真,两周内就全学会了。
北师大毕业后,宁浩并没有着急去拍片子,而是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升本。当时导演系不招生,他就报摄影系。不管什么专业,只要给他两年时间在学校里待着,就可以了。在北电,他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天天蹭课。
就这样,宁浩用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抓住机遇,成功了。如今,宁浩被人冠以“鬼才导演”之称,可妈妈保留着对宁浩幼时的评价:你这个焚琴煮鹤之徒,居然敢写剧本了?
宁浩也在反思,他后悔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打基础的阶段,如果在中小学接受系统完整的美学教育和相应的文学教育,自己的状态会比今天要好,“当你开始进入社会工作,进入创造中,并在社会上打拼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读书少了多要命,才知道当年爹娘和老师说的是对的,应该读书。”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