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左权:“李有才板话”热了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2/9 10:51:53

 

    2月5日,“真好听、真带劲、真不错……”龙年伊始,左权县元宵节板话挖掘暨表演活动在辽阳镇西关村“辽县抗战纪实”馆拉开帷幕。十里八乡的民间艺人带头登台表演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板话,特别是今年82岁的民间老艺人王守田表演的板话“共产党是救星,八年抗战救人民”,让台下听众不时鼓掌喝采,整个场面十分热闹喜庆。许多长久没有听到原汁原味板话的老人们表示:“咱左权的板话听起来可是真亲切啊。”
    左权板话,也即“李有才板话”,产生于左权境内。又名左权圪溜话、杂话、侃话及顺口溜等。相传在左权已有数千年衍进史,其成型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流行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和抗日战争时期。左权板话与其它地方的快板书不同,是左权境内老百姓用方言土话表达的语言艺术,它源于当地老百姓生活和劳动之中,是见事见人脱口而出的传统文化。它直抒胸意,夹叙夹议,上口押韵,直奔主题,一针见血;或褒扬、或贬毁、或戏谑、或诉求、或调侃、或交流。脱口而出的土语,有的直白赤裸,有的含蓄隽永,有的诙谐迭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作家赵树理根据自己在辽县参加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的亲历,写出《李有才板话》,成为他一生小说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在这部经典作品里,赵树理坚持向群众生活语言学习,通篇采用了辽县百姓中大量的“圪溜话”语的叙事方式,凸现了显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在这部名著里,他之所以将圪溜话称为“板话”,是因为圪溜话的叙述方式,富有明快简捷的节奏感和韵味,听觉效果好,故赵树理将辽县圪溜话命名为板话。至此,左权板话与赵树理的名字如影相随,同时伴随着其《李有才板话》在国内发行,还被翻译成日、英、法、俄、德、意、捷、瑞典、瑞士、泰、印地、朝鲜、印尼等多种文字,使左权板话式李有才板话名扬四海。与此同时,左权板话也大量引入到左权小花戏和左权民歌演唱艺术之中,广泛形成群众人人说板话、用板话和推广板话的活动,从而使左权板话的普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左权板话由此被誉为“中国板话的发源地”、“太行李有才的摇篮”和“万首民歌千出戏,脱口板话‘七步诗’”的故乡。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强势介入,现代新型媒体流行,加之这批板话“活化石”的消殒,单纯的左权原生态板话表演艺术开始衰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左权板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因为它做为老百姓生活和劳动中的原生态“话语”,仍像一棵棵顽强生长的野草,在左权大地上延续、流播。近年来,左权县民间再次掀起“板话热”,涌现出王守田、张凤祥、安三保、王守江、药世平、韩明修、常成田、段卫民等一大批当代民间“李有才”。同时,遍布在左权大地的千万个“李有才”,仍活跃在全县的村村寨寨,传承着本土的板话艺术。今年的元宵佳节期间,由辽县抗战纪实馆牵头,组织民间板话语言艺术的爱好者,做了左权板话的采风、发掘、搜集、征集等大量工作,足迹遍布全县10个乡镇32个村庄,筛选出一批较有代表性的原生态板话作品,在龙年元宵节之际,为广大板话爱好者提供展示个人才艺、传承板话语言艺术的平台。发起人、我省收藏家王艾甫通过这次活动,达到板话的抢救、挖掘、交流、切磋、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为左权板话走向全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王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