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山西工美:行业新生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16 11:00:24

  节假日期间,作为青少年特色教育基地的省工美馆吸引不少在校学生前去参观 。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 摄

省工艺美术馆院内的山西省三雕文化墙。
     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 摄

精美的剪纸艺术彰显山西民间艺术的魅力

 

     木雕、皮影、堆锦、剪纸、推光漆器、瓷器、刺绣、泥塑……这些极具我省艺术特色、传承三晋文化的工艺美术品静静陈列在省工艺美术馆中。
    作为目前国内同级别中规模最大、价格最低、展品最全、作品最精的工艺美术交易平台,山西省工艺美术馆里陈列着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全省历年荣获国家级“百花杯”、“金凤凰”奖项以及全省工艺美术企业和手工艺人的精品力作1000多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经过精挑细选,其中文化底蕴深厚、制作工艺精湛的30件工艺精品运抵上海,作为我省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入驻”上海世博会山西馆。
 “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最能反映咱们三晋大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最能够彰显民族的显著特征。”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李荣钢介绍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带给人艺术享受和文化熏陶。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提速,这些传统工艺正在慢慢地被市场忽视甚至淘汰。这种情况下,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些文化艺术精品服务与保护的“自觉性”,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我省的工艺美术行业在主动转型的道路上,已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开放的平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是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引导姿态。”
       平遥推光漆器、广灵剪纸……一说起山西的工艺美术技艺,人们的脑海里马上就想到了这些极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手工艺品。但在2009年之前,想要集中欣赏到这些山西有名的手工艺制品,却是不可能的。
数字也反射出同样的尴尬:“十一五”期间全国工艺美术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发展良好的959个,占51.42%;生存困难的536个,占28.74%;濒危和停产的370个,占19.84%,对传统工艺美术服务与保护等艰巨的任务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省工艺美术馆的建成,无疑填补了我省空白。作为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公共交流平台,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总投资400余万元的省工艺美术馆,收集了大部分我省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工艺美术珍品,用于展示、宣传我省传统手工技艺和工艺美术精品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馆已累计接待省内外参观人次3万多人,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2008年,经省政府法制办审查同意,省财政厅、省城联社、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制定了《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从2007年至2011年,已投入资金1700万元,支持项目121项。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效地增强了我省工艺美术业的生机和活力。
    “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是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最有影响力的引导。”我省隰县的工艺美术大师刘国平说,有了政府的支持,他们这些民间工美艺人对我省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信心越来越坚定。
无形的广告——“虽然我们没有做什么宣传,可是打来电话咨询和订货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件工艺美术作品要想“入驻”省工艺美术馆中,须经过层层筛选和鉴定,门槛是非常高的。展品必须是我省的手工艺品,要经过艺术专业评委会的鉴定,能够反映出山西手工艺美术的水平。
      “这些展品都是动态的,如果同类型的作品出现更高水平的,我们就会及时更换,时刻保持省内手工艺制品的最高水平。”李荣钢告诉记者,“如果山西的某项手工技艺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会立刻将它收集到工艺美术馆内。”
     有了这“三最”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咨询、办交流展,山西的工艺美术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梅花是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剪纸艺术博览会金奖获得者。近年来,她在省工艺美术馆的支持和帮助下,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展览活动,并且荣获了中国“十大金剪刀”、“十大神剪”、“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和“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等称号。“通过与工艺美术馆的合作,把各个专业的会员通知上,只要你们有好作品就可以送去,对于咱们工艺美术是有很大帮助。我们自己没有做什么宣传,打电话咨询和订货的人却多了。”郭梅花深有感触地说。
    虔诚的期盼——“省工美馆的建成实现了我们山西几代工美艺术家的夙愿。”
当记者漫步在省工艺美术馆时,碰到了拖着行李箱参观的大学生小田。他将要乘火车去外地上学,但因为距离发车时间还早,他就拖着行李箱来到离火车站不远的工美馆参观了。“非常漂亮,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工艺美术品,特别震撼。”学包装设计的他告诉记者,不少展品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作品。
去年11月,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我省参展的20余种“非遗”产品夺人眼球,芮城永乐宫桃木雕刻大师李艳军、“三晋一刀剪”康冬云、代县面塑艺人张桂英3位工艺美术大师现场秀“绝活”,短短几分钟时间,文化产品立刻变成售价不菲的艺术品。
    “近年来,山西工艺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去年,全省共获得‘百花奖’2个金奖、3个银奖、7个铜奖、25个优秀奖;‘金凤凰’奖1个金奖、1个银奖、8个铜奖。”省工艺美术馆馆长邢小靖说,参加评奖的都是代表我省最高水平的精品力作,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由3户增加到27户;从业人员由2004年的766人增加到6324人;产值由2004年的1.12亿元增加到31.59亿元;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8600万元增加到34.09亿元;利税总额由2004年的400万元增加到4071万元;出口交货值由2004年的37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而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行业中占绝大多数的规模以下企业和手工作坊。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工艺美术馆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我省工艺美术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真正成为全省最大的工艺美术传承、保护、研发、教育、展览、交易、观光的平台。而全省上下对于服务和帮助工艺美术品发展的这种“自觉”,也赋予了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内涵。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