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元宵节刚过,传来了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去世的消息。也许我们是同乡的原因,也许我们是同行的原因,也许我们都是小山沟里生小山沟里长同为草根的原因,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由悲从心生泪从眼出。
史掌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21年1月17日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界都乡里安阳沟村,一辈子居住在这个小山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个好石匠,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史掌元是一个杰出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2000余首歌曲,12部小歌剧,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就有70多首,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唱得幸福落满坡——史掌元创作歌曲选》,2005年,在中宣部刘云山部长的亲自关怀下,又整理出版了《农家心歌——史掌元创作歌曲专辑》。特别是他于1959年创作的《唱得幸福落满坡》,曾荣获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一等奖,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被翻译传唱到几十个国家,至今人们还在演唱。因此,1960年,在全国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史掌元被授予农民作曲家的称号。随后,他又两次进京,先后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扩大理事会,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人大代表。他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是山西的骄傲。
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史掌元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曲折多舛的人生,始终保持乐观、昂扬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始终充满了饱满、旺盛的创作激情。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创作了《积肥小调》、《大黄犍》等一批表达翻身农民憧憬新生活的歌曲,其中,《请到我们山庄来》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七十年代,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谢世,他创作了《手捧清泉忆亲人》、《毛主席恩情说不完》、《太行人民怀念总司令》等大量缅怀领袖的歌曲,其中,《我为总理扎花圈》曾作为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两首演奏歌曲之一。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创作了《党叫农家富起来》、《姑娘嫁到俺山窝窝》、《农民企业家》、《户户都卖超产粮》等歌唱农村新风尚新面貌的歌曲,其中,《清粼粼渠水哗啦啦地流》获得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进入新世纪,已是80高龄的他,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老年大学校歌》、《一撇一捺写个人》、《盼望风正爽河山》、《山村上了因特网》,直到将近90岁了,还在坚持创作,由于视力严重下降看不清字,他只好让别人把歌词反复念给他听,他把歌词背下来谱成腹稿,再唱出来让懂音乐的年轻人帮他记下来。
我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专业作曲家一生能创作出2000余首而且有多首歌曲被人们广泛传唱,盛久不衰?有多少作曲家把作曲作为终生追求,耄耋之年还在创作?我是一个有着二级作曲职称的专业艺术工作者自叹弗如。
然而,尽管他创作了那么多音乐作品,因为他是农民,就没有资格评作曲方面的职称;尽管他被授予全国惟一的农民作曲家称号,因为他是农民,就不能享受作曲家的物质待遇,一生困苦清贫;尽管他是人们公认的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因为他是农民,也就不能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尽管他解放前就参加了工作,因为他是农民参加的是农业劳动工作,也就不能享受国家离退休待遇;因为他是农民,也就没有学习、深造和参加专业学术交流及艺术采风的机会,即使外出参加会议也没有地方给他报销差旅费,等等。
史掌元已经作古,但我相信像他一样有特殊文艺才能和特殊贡献的民间大师大有人在,由此我有感而发,呼吁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文艺人才管理体制,打破体制壁垒,关注一下体制外的民间文艺大师,关心一下文化界的“农民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也能得到专业培训、职称评定、经费扶持、荣誉奖励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