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林书豪教给我们什么?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25 11:38:41

    “林书豪上演了一出完美的励志故事,这甚至超越了体育本身。”华裔球星林书豪在美职篮表现抢眼,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甚至白宫发言人都这样谈论起他,并称奥巴马也发表了相同的看法。一时间,他成为了全世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林书豪身上,颇有几分阿甘的色彩:天赋平平,长期被忽略,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但始终坚持着一份单纯的梦想,最终一鸣惊人。
    靠个人努力,最终超越自己。这其实是全人类的梦,每个社会都需要林书豪式的励志人物,在困难与偏见面前,坚持地“跑下去”,直到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回望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社会也诞生过大量的励志人物。然而,真正属于当下的励志人物,却显得并不多。那么,从林书豪的案例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如何去建设一个能不断接续传奇的大环境?
    作家郝晓辉谈了他对于时代励志人物的看法。
励志人物是社会财富
    问:林书豪不过是个篮球运动员,美职篮比他成绩更辉煌、水平更高的选手多得是,为什么大家对他如此热衷?
    郝晓辉: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他改变了美职篮乃至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即认为华人运动能力差,不适合对抗性运动,这个偏见如此之深,以至于大家对林书豪的爆发感到震撼,大肆褒扬,成为励志人物,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冲淡了对偏见的自责与反省,这也算是坏事当成喜事办吧。
    问:那另一个原因呢?
    郝晓辉:这与美国文化相关,就像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现代社会源于重视理财、勤俭节约、为今生而奋斗的价值观,此前人类沉浸在信仰中,把很多问题交给上帝或来生去解决,用敬畏、崇拜等替代现实的责任与压力,结果陷入长期的停滞。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社会,每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就要付出努力,所以特别需要励志人物,他们是刺激人们奋斗的动力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励志人物不好当
    问:哪些人可以成为励志人物?
    郝晓辉:整体上看,要体现出积极的价值观,比如善良、理性、进取、勇气等,励志人物最好是普通人,因为容易亲近,可以模仿,在面对困难时,大家会想到他:“他都做到了,为什么我就不行呢?”比如姚明,身上也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可他天赋异禀,那么高的身材,天生就是打篮球的材料,普通人怎么和他比?美国文化对励志人物的崇拜情结非常深,比如林书豪成名后,他的球衣销售数量猛增,在我们看来,这有收藏价值,但美国人真会穿着球衣去打球,他们半真半假地觉得,这样就得到了林书豪的“魔力”。
    问:除了个人素质外,还需要什么?
    郝晓辉:那就要看成绩了,需要得到全社会认可。如果社会的关注点不在这里,或者压根就不鼓励个人奋斗,则励志人物就会被压抑。比如在美国打乒乓球的运动员就很难成为励志人物,因为太冷门。
谁是当下的励志人物
    问:励志人物对现代社会如此重要,您认为谁是我们当下的励志人物代表?
    郝晓辉:在上世纪,50年代有邱少云、黄继光等,60年代有焦裕禄、雷锋等,70年代有王进喜等,80年代有张海迪等,90年代有马云、张朝阳等。从战斗英雄到劳动模范,再到知识英雄,可以看到,他们的出现与时代发展的大脉络紧密相连,在他们身上,反映了时代的需求。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社会并没有多元化,励志人物大多靠政治来推动,以后虽然在向着多元化努力,但许多结构问题没能解决,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大潮,张朝阳他们也很难成为偶像,随着新技术市场日益成熟,年轻人突出重围难度增大,而下一轮财富大潮迟迟没有到来,这就导致当下缺乏励志人物的局面。
    问:为什么一定要等下一轮财富大潮呢?
    郝晓辉:除了商业成功之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渠道不多,迅速成功的渠道就更狭窄了。多元化社会,励志人物的构成应该多元化,但在财富场外,其他场现在依然难以发声,我们目前的多元化只是基础的多元化,并不是结构的多元化。
调整心态至关重要
    问: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化了,励志人物反而少了,这是否有点奇怪?
    郝晓辉:励志人物仍然有很多,只是他们的影响变小了,大家不太知道了而已。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发声机会,其次,我们也应调整心态。
    问:您说调整心态,指的是什么?
    郝晓辉:应该看到,以往励志人物身上往往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功用性特别明显,他们首先是时代特色,其次才是他们自己。在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必要的,但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情况就应不同,在今天,励志人物的涌现不应该仅仅是对社会有贡献,更应是不同价值的体现。比如慈善、修身、环境保护、保护传统等等,只要我们不把不同价值看成是异己,或者是对我有用就提倡,对我没用就忽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励志人物涌现出来。
年轻人依然有梦
    问:不知您注意到没有,今天许多年轻人更现实,不太相信梦想。
    郝晓辉:可以理解,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竞争压力太大,在本应该培养梦想的年龄,他们不得不为学业和考试而忙碌,如果按正常收入,他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实在太难了,难免会有些灰心。相比之下,我们迈出大学校门时,压力没这么大。不过年轻人也应该理解,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一代人都不容易,大家都有困境,都需要不断跨越难关,没有梦想并不能增加你的成功机会,而有梦想,虽然会有挫折感,会有些迷茫,却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自我,不至于麻木和失落。
    问:回到林书豪的话题,您觉得这个励志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郝晓辉:李开复在网上总结了十条,我比较同意。其实成功学原理全世界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更新鲜的东西,中国和美国每年都出版大量的成功学书籍,相信看过的人会很多,但真正做到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一个社会,当年轻人都相信奋斗,相信用光明的手段就能获胜,相信真理一定会战胜暂时的邪恶,这就是有希望的社会,相反,大家都缺乏目标,浑浑噩噩,对公共事物漠不关心,只会窝里斗,能凑合一天就凑合一天,这就是危险的社会。其实我觉得今天许多年轻人依然有梦想,只是他们不太愿意表达而已,所以,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与支持。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