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读书与读书消费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3/13 11:15:12

    苏东坡说:人生忧患识字始。意思是:人一旦识了字便要读书,读了书就会有思想,一辈子的烦恼便缘此而生。今天我们不和大家探讨这个关于心灵的话题。
    每年3·15前后,总会让人想起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话题。和各行各业一样,图书出版领域产品同样良莠不齐、瑕瑜互见。在今年3·15即将来临之际,在这个明媚的春天,让我们暂时放下温婉的读书心情,对图书质量投去审视的目光。
    本期《人文视野》邀请与图书行业相关的人士共同探讨近年来有关图书质量的话题。——编者 

 

    苏东坡官贬杭州做通判时,曾对文友发出这样的感喟:人生忧患识字始。
    意思是,人一旦识了字便要读书,读了书就会有思想,一辈子的烦恼便缘此而生,且风生水起,苦不堪言。这当然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略有矫情之嫌,却绝没有一点教唆人们当文盲的意思。因为他的这句话,原本就是专对读书人说的,就像郑板桥“难得糊涂”是专门说给聪明人听的一个道理。这里的“忧患”不是感官层面的烦恼,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悸动,是思想的副产品。
    可见,读书给人带来的并不似想象的那么快乐。
    尤其在物欲、功利围城的时下,纯粹阅读成为一种奢侈,买书、读书的行为就不仅仅显得尴尬,甚至可疑。现在,还有多少人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切含义呢?没准儿当真会瞪大眼睛去寻找黄金炒作大法、泡妞秘诀也未可知。认识的偏差,环境的潜移默化,往往能使人变傻,变成非人。当然,倘若换一种方式,就是说我们索性把什么“黄金屋”、“颜如玉”之类都统统当作屁话抛之脑后,只把阅读作为自己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消遣,所得到的结论、感觉以及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就会截然两样。问道于书,梦书当枕,身居斗室,神游物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正所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朋,寂寞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人心境,历历可见。这才是古人所崇尚的读书状态——非功利阅读。这种状态下,心无旁骛,宁静致远,于凝然不觉、润物无声之中,完成魂之壮行、思之积淀,精神空间得以拓展,内在灵性不断成长,从而领略到“书是小人生,人生是大书”的无穷乐趣。
一句话,我所推崇的读书,正是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的纯粹阅读。
    学会了读书,喜欢了读书,之后的购书、藏书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一种嗜好,同样妙趣横生。与读书不同,购书属于消费行为,是需要付钱的。花钱买到一册心仪的好书,自然心花怒放,“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可也有走眼的时候,不菲的价格,买回来细细一翻,才发现是“劣质产品”,沮丧之余还颇费踌躇,扔了吧,可惜(血汗钱呵);留下吧又觉得恶心。至于找商家退货趁早别想——是咱自己错了嘛,付钱太爽,之前翻阅又太过粗枝大叶。如今买书,书店已经允许你仔细翻阅了,没人催你。之所以粗心完全是老习惯在作祟:先看书名,再看装帧,觉得还算不错,才从书架取下,匆匆扫一眼简介、目录,感觉还行,便交钱拿书走人了。过去买书一直就是这样,所谓查验主要是翻看一下是否有明显的错页、缺页,而著述质量自有出版社把关、负责,至少应该符合图书出版的最低要求吧?岂知,老习惯在今天反倒成了图书消费的风险。我的一位文友就亲历了这样的消费风险,那是某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部长篇巨著,光看书名就很雷人,叫做《危世佳人》,与世界名著《乱世佳人》仅一字之差。漆布精装,彩印封套,洋洋洒洒百余万言,厚重华美得像块高仿的琉璃城砖,虽然书价高达百元,但毕竟看起来挺美。谁知回家细细一品,才发觉居然是一堆东拉西扯、七拼八凑的杂拌,与严谨醇美的长篇小说艺术毫不沾边。原因显而易见,除去作者自身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令人怀疑之外,出版社相关人员的职业水准和粗放态度亦难辞其咎。如此赝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让读书人寒心,也使出版业和图书业蒙羞。幸好,这类事情还不算常态,对于真正爱书之人,偶尔一遇,笑而了之,该买照买,兴致丝毫不减。在霓虹璀璨之时,仍能独守青灯一柱,倒也抵御了时下的诸多诱惑。
    各类书籍一旦积攒得多了,便有了收藏的意味。漫步于书林小径,作绕室之行,自是别有风光。静静地伫立于书橱前方,单凭那一个个书名,便是一串串动人的传奇。随手抽出一本,若是重读之书,如晤旧友,那是亲切而坦诚的长谈,透着往事的温馨;若是还未拆封的新书,则庆幸终于有了阅读时间,那份负疚便可收回。何况,除了藏书本身的故事,还有隐进书页的无数趣事:买书的忐忑,得书的欢欣,文友互赠的情谊。纵意书卷,似乎每一本书,都可点燃一烛心香,激起一段生命的回响……修炼至此,已成书痴,兴之所至,举案齐眉。至于价格贵贱、消费成本、性价比之类的算计,早已全然不放在心上。
(作者系中国作家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太原文联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