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的感动
来源:
作者:姜舒婷
发布时间:2012/4/5 15:16:00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在你采访的新闻背后总有些事情让你感动。
这个求助电话是父亲打来的,他说有个老人很可怜,年纪大了孤身一人,现在想通过媒体帮忙找找以前的老战友。虽然这个电话的那头是我的父亲,但我同样以很职业的口吻告诉他:没有新闻点,这类寻找人的稿子,我们一般是不会报道的,因为这实在太多了,多得已经不是新闻了。
父亲沉默了一下说,老人是个野战军战士,46军的,参加过很多著名战役,现在像他这样的老人全国都不到100人了。我的心微微一颤!46军?那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即使我这种不太懂得军事政治的人也知道里面是有故事的……
约好了采访时间,我驱车来到距离杭州市中心3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落,那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那逼人的绿色让人忘却烦恼,忘却时下。
冬日的暖阳透过稀密的竹影,斑驳不一地撒在他的身上。满头的华发、颤抖的双手、干枯的眼神……他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137师炮兵营第三排的一名战士。46军的历史是不平凡的,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辖第136师、第137师、第138师。
1928年11月出生的他,如今已是84岁高龄了。此刻,他坐在我面前,佝偻着腰,挪动着嘴唇,努力地回忆着,那双曾经被岁月的沧桑深深埋藏了的眼睛里,似乎有一丝光彩闪过,那光彩流转着,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所讲述的那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随着他的思绪,我走进了那枪林弹雨的年代……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老人颤巍巍地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当年的军人证书递给我,白色的证书有些泛黄,但上面鲜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印是那样的清晰明朗。证书中间“革命光荣”四个字静静地躺着,仿佛在述说那一段风云历史!
“解放天津时,我的右大腿被炮弹炸伤了,落下了后遗症,只要一碰伤处就会流血。”老人缓缓地放下裤腿,继续说,“那时候大小战役无数,过黄河、过长江,没有水喝,没有盐吃。没有水喝,天上的雨水,地里的泥浆水尚可用来解渴;但没有盐吃就不行了,人没力气,双腿浮肿,头发掉光,很多战友因为长时间没有盐的摄入,四肢无力,出现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熬过来的。”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不经意地划过一丝紧张,仿佛那个缺盐的年代给他带来的惊悸太深。
由于战争导致的伤病,老人一直没有结婚,至今孤身一人。现在年纪大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了,就更加怀念过去,怀念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
老人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还能重逢昔日的战友。在他的记忆深处一直刻着一个小伙子,高高瘦瘦的脸上长满青春痘——阿根,那时候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结下生死之交。如今,阿根又在哪里?老人回忆到这里,浑浊的眼睛流下一行泪!
老人的故事或许算不上新闻,它却拨动着我的神经,唤起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文/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