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我们这个时代的微电影

来源: 作者:姜舒婷 发布时间:2012/5/3 14:59:29

    青海卫视首档微电影剧场栏目日前在京启动,在这个微小说、微博客等众多“微元素”盛行的时代,微电影的出现并登上荧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正如其名,作为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微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字。业内目前对这种新的电影形式定义还比较模糊,但我们还是能归纳出它的基本特点。
    微时间 区别于传统影片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微电影的放映时长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多数只有10分钟乃至几分钟。其实微电影这一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2000年左右,由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邀请了包括贝尔托鲁奇、戈达尔、陈凯歌在内的15位世界知名导演共同拍摄了《十分钟年华老去》这一影片,虽然影片长达150分钟,却是由15位导演每人拍摄的15个10分钟小故事组成的,每个小故事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年华老去”这一主题。陈凯歌导演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以一个拆迁的故事展现了古都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以算作微电影的“鼻祖”。
    微容量 时间上的限制使微电影无法讲述过于复杂的故事内容,往往是一个精致的小故事。从编剧角度看,故事无法像传统电影一样有几条线索,也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也便决定了微电影很难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主题,但这也使微电影摆脱了许多束缚,在题材上开拓出自己的特色来。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会成为一个让人回味许久的散文或小品。
    微制作 有道是“船小好调头”,时间与篇幅的短小使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大大降低,上百万元的制作经费已属大投资,数万元一部的作品屡见不鲜。制作周期上也十分灵活,长则数十天,短则几天。这种灵活机动的制作方式使许多无法实现大银幕梦想的MV和广告片导演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积蓄加入微电影拍摄中,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跃跃欲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微电影的创作成为年轻导演向拍摄正式电影过渡的训练。微电影导演金赫曾说:“微电影给导演拍长篇电影前带来一个缓冲期,这是自我考验和自我认识的过程,盲目去拍长篇,夭折的很多。”
    微平台 区别于传统影片需要经过广电总局和中影两道审核才可以上院线和出版发行,微电影并不需经过这些步骤,在制作完成之后便可以上传至网络,而微电影的接收终端则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这种制作、上传、接收的快捷无疑是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微电影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乃至青睐,大量传媒机构及从业者也将自己的创作方向转移到微电影制作上来。但是,随着微电影的火爆,大量良莠不齐的微电影作品出现,监管的空白会使这一新兴文化产品的发展无序乃至混乱。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微电影发展的趋势,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微电影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时代大潮中又一文化新宠。   张荣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