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主席为少年英雄刘胡兰亲笔写下的题词。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畏惧,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65年过去了,刘胡兰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的成长。
6月3日,在海滨城市宁波的北仑影剧院,山西省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带来了晋剧《刘胡兰》,看着耳熟能详的少年英雄刘胡兰的故事在舞台上上演,台下专家、评委和学生、家长动容不已。
在演出现场,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当家人张雯斌院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省惟一入选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作品
此次,晋剧《刘胡兰》在宁波演出是在参加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刘胡兰》是我省惟一一部入选剧目。
提及此,张雯斌很是兴奋。他说,今年1月12日,是少年英雄刘胡兰牺牲65周年纪念日,晋剧《刘胡兰》刚刚创排完成,在山西省演艺中心进行了首演,大获好评。
随后,《刘胡兰》接到的演出邀请不断。
2月14日——15日,《刘胡兰》作为山西省2012年文化惠民剧目,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的“欢歌笑语满三晋,龙年文化大拜年——新春演出季”活动,连续两晚第二次在山西省演艺中心上演。
3月27日,《刘胡兰》参加了由山西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省监察厅、省文化厅等单位组织的“山西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第三次在山西省演艺中心上演。该剧荣获全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
之后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推荐,该剧作为山西惟一入选剧目,参加本次由文化部在宁波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
张雯斌还透露:《刘胡兰》将于今年8月,作为“山西省十大优秀剧目”之一进京演出,为党的十八大献礼。
晋剧《刘胡兰》作为一出新戏,能够备受瞩目和推崇,不仅仅因为其表现的是观众熟知的英雄人物,更因为其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刘胡兰》重点突出“生的伟大”
“我不了解晋剧,因为是刘胡兰的题材,所以一定要来看看。从课本里知道刘胡兰最后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她之前的事迹却不了解。今天这出戏给我补了一课。”《刘胡兰》在宁波的演出结束后,于伟小朋友这样对记者说。
我想,于伟的话代表了很多观众的心声。晋剧作为典型的北方剧种,在南方的受众面并不是很广,但是《刘胡兰》却能将众多的观众吸引进剧场,不能不说是“刘胡兰”影响力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依然深远。
晋剧《刘胡兰》从刘胡兰“生的伟大”切入,刻画了刘胡兰成长的环境影响史和性格发展史,通过刘胡兰改名上学、儿童团成长、抗战磨炼、光荣入党、月下缝军鞋、智拿伪村长、勇斗阎匪军、凛然就义等经典片段,真实再现了刘胡兰从一名乡村姑娘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壮志情仇,向观众全面诠释了追求真理、对党忠贞、担当责任、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刘胡兰精神。因为全剧的着墨点放在刘胡兰生前的成长历程上,所以这部舞台作品更加的人性化,更容易打动人。
张雯斌对记者说:“著名文艺评论家韩玉峰看了《刘胡兰》很激动,他认为这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但是该剧切入的角度新,结构故事的手法新,音乐舞美呈现新,刘胡兰这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更是令人可亲可敬,整场演出令人震撼。”
记者看了该剧之后很是震撼,革命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本身难度就很大,但是《刘胡兰》一剧突破了戏曲本身塑造英雄人物程式化的特点,重点突出刘胡兰“生的伟大”这一部分,这是对戏曲类革命英雄题材创作做出的一大贡献。
吕梁精神成就《刘胡兰》
说起创排现代晋剧《刘胡兰》的由来,张雯斌说:2011年,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在吕梁市文水县参观刘胡兰纪念馆时说,河南已经将刘胡兰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创排了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刘胡兰作为文水县的英雄人物,其事迹值得学习,精神值得推广,希望当地以刘胡兰故事为蓝本创编一部现代晋剧。当时陪同参观的吕梁市市长张九萍、宣传部长吕改莲随后组织当地的专家学者开始筹划此事。
2011年6月,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戏剧研究室的解玉峰开始带头组织晋剧《刘胡兰》创作班子。
“一切都是高起点,邀请的全是国家级创编人员。”张雯斌介绍,编剧曲润海、戴英禄、邹忆青在全国戏曲界都是“重量级人物”,曲润海是曾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戴英禄、邹忆青都是国家一级编剧,曾参与电视剧《西游记》的创编。导演裴福林、陈涛则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此外,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乐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人员等来自中戏、中国评剧院等国家级院校或艺术院团。
经过半年的辛苦创编、研讨、修改,2011年12月1日,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晋剧《刘胡兰》剧本交到张雯斌手中,拿着这个凝结着无数创编人员心血的剧本,张雯斌很激动。当然,作为一名吕梁人,张雯斌也觉得自己“距2012年1月12日演出,只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要熟悉剧本、选好演员、排戏……每个人都绷紧了一根弦。”张雯斌说。
没有钱,怎么办?
张雯斌组织全团150余名演职人员自筹资金,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120余万元放在了院长办公室的办公桌上。
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
张雯斌说,那段时间,《刘胡兰》剧组的每一个人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全团成员没有一个请假的,身体生病的、家里有事的依然每天坚持出现在排练现场,不为别的,只为这是吕梁人排吕梁英雄的戏。
“排练仅仅用了25天!可谓是速度惊人。”回忆那紧张的25天,张雯斌感慨万千:大家在排戏过程中发挥的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演职人员们用吕梁精神塑造了“吕梁英雄”刘胡兰亲切感人又大义凛然的舞台形象。
未来将打造“吕梁精神”三部曲
张雯斌说,借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去年原有的吕梁市晋剧院转企改制为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这一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剧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去年一年,吕梁市晋剧院演出场次达400余场,演出足迹遍布晋、陕、蒙几省的农村、厂矿和企业,在正常演出之余,创排了《吕梁儿女》、《刘胡兰》两部作品,均选取红色经典人物作为主题,分别向建党90周年及刘胡兰就义65周年献礼。一大批艺术骨干如白左琴、白卫卫、武绪文、成青有、郝登莲、范继平、王芳、李莉芳等进一步地在舞台上成就自己。
面对成绩,张雯斌常怀感恩之心:“非常感谢省委宣传部、吕梁市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对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面对未来:张雯斌信心满怀:“今年我们将着重把《刘胡兰》一剧打造成艺术精品,希望该剧能走向全国,成为吕梁乃至山西的文化名片。”
作为一名地方院团的“掌门人”,张雯斌其实远不满足于此,他似乎永远不知疲累,他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剧院今年还会推出一部大戏,也是书写吕梁英雄的剧目,目前正在筹划中。在他的计划中,未来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将把新戏和《吕梁儿女》、《刘胡兰》一并组成“红色三部曲”,真正为“吕梁精神”谱写一曲不朽的文化赞歌。
“抬头是市场、低头是梦想。”这是张雯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市场和梦想都有好的收获,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努力着,前进着。本报记者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