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人文精神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6/15 12:15:49
今年6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我国三大民族节日,在此节日当中蕴藏着厚重的人文精神。“端午”之名,是由于农历正月是建寅月,按十二地支的顺序推算,五月即是“午月”,而古人又常把五日写成“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于是“五月初五”便被叫做“五月端午”了。至于一些地区常把“端午”说成“单午(五)”,大概是“端”“单”之音互转所致,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即说:“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相传战国时,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遭遇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陷害,而被流放。秦国趁机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千里江山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怀抱巨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因此,在端阳诗中歌颂与缅怀屈原的伟大人格者居多。
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叹道:“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这首诗不仅对忧国忧民伟大诗人有深切的缅怀之情,而且对腐败落后的政治体制充满了怒火。同时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国家、追求高尚、崇拜英雄的人文精神。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历来为人们传诵:“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此诗意境开阔,场面宏大,气氛紧张,扣人心弦,生动有趣。读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斗转星移,现代人的端阳节情怀与古人大相径庭。作家老舍抗战初期客居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时,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此诗写出了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以及作者在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插艾叶,挂菖蒲等等。这些习俗的流行,与人们追求健康、祝福吉祥的心理有关。因为雄黄、艾叶等均有杀菌消毒、除蚊灭蝇的功效。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草纲目》上说:“雄黄……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荆楚岁时记》上说:“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加之古人迷信,认为它们还具有“杀精魅,辟恶鬼。”的功能,于是这些习俗也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了。
文/马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