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代生命力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6/28 10:41:34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至深,而先秦儒家思想因其针对时代需求而生的原创性,更是儒家思想取之不竭的源头。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思孟学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宋代以后的理学形成影响巨大,无论对前近代中国的思想构成还是民间社会的文化特征,都产生了显著的而持久的作用。所谓思孟,即子思、孟子,与其有关的传统文献,有《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大、小戴《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孟子》一书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孟子的思想,但子思的思想,以及由子思到孟子之间的儒学发展历程,受材料所限,并不清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战国竹简出土,2001年之后,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陆续出版。这些前人闻所未闻的新资料,为思孟学派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引起学界巨大的研究热情。谢耀亭博士最近出版的大作《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便是利用新出土简帛材料研究儒家思孟学派的最新成果。
该书首先从分析先秦学术入手,对思孟学派进行了界定。作者认为思孟学派是:“以子思、孟子为代表,其可溯源于孔子、曾子,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仲弓、子游等人思想影响的,在战国前中期儒学发展中占有较强优势的一个儒家学派。”在就此展开的相关论述中,作者并没有把思孟学派固定为子思、孟子两个静止的点,而是看做一条有源有流、不断变化发展的线。这样的界定,保证了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属性,对思孟学派的界定也因此显得客观了许多。
关于思孟学派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成果,要想有所突破,并非易事。但在本书中,由于选择了“内圣外王”的视角,就使得这一研究新意顿生,颇具意义。在“内圣”方面,作者从修养论、心性论、天人关系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思孟五行”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明确批判思、孟的,也是现代学人研究思孟学派的一个切入点。本书由此入手,探讨了原始五行与思孟五行的关系,并对思孟学派的修养论进行了研究,从而勾勒出思孟学派前期与后期修养论的变化历程。心性论是思孟学派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地位十分重要。作者对此也投入不少笔墨,不仅对思孟学派心性论的历史变化进行了探讨,而且把思孟学派与中国古代早期的人性论加以对比,说明其间异同关联。在天人关系论方面,作者也能充分利用新出土的材料,多方求证,颇有成绩。
在“外王”方面,作者从禅让思想、政治思想、以德抗位思想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禅让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由新出土的材料可以看到,早期思孟学派对禅让非常推崇,而到后期的孟子则有变化,其中转折何以形成,原因何在,作者都有精彩分析。思孟学派的政治思想,以往由于史料所限,学者大多仅仅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对思孟学派早期政治思想探讨不足,本书充分利用新出土材料,对思孟学派的政治思想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前后期思孟学派在政治思想上的变化,试图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加以归纳。“德”与“位”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儒者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气节,本书以思孟学派的“德”、“位”关系为中心,比较了儒家自孔子以来对“德”、“位”关系的认识,进而突显了思孟学派“以德抗位”的思想。政治与学术,政统与道统,历来是知识分子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中国的读书人历来不缺乏这样的精神。孟子宣扬“民贵君轻”,认为君主如果不把人民当人,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把地位显赫的君王视作寇仇。明末大儒顾亭林更进而对“亡国”与“亡天下”细加区分,认为相对于文化沦丧的亡天下,一姓一家的亡国,并不值得过于忧虑。其中透露的文化精神与独立道统,读来让人感慨良多。
近代以来,在对儒家文化的历次检讨中,内圣与外王一直是时时回顾的重要话题。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内圣思想如何与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外王思想又如何贯彻落实,从而使其能在当今时代激发生机,发挥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倾注关注的重大课题。就此而言,本书利用新出简帛文献,对思孟学派的来源与内涵所作的深入探讨,正可视作儒家思想在当下社会再现活力的正本清源。如能顺承这样的思路,对秦汉以下,尤其是宋明以来的内圣外王思想,乃至后代儒家为影响社会、改造社会所作的种种努力,能够加以梳理提炼,对其每逢转型时期所作的努力与折衷加以总结概括,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所在,也能对其现代转型有所裨益。对此,我们甚为期待。张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