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认识不一样的大学——为高考完的学子们推荐的书

来源: 作者:曹通 发布时间:2012/7/10 10:05:21

    阅读提示:
    每年的这个时候,许多家庭就会被“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绪覆盖。高考、上榜、落选,这几个关键词,让夏季更显得燥热。金榜题名的固然欣喜,却也为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而忐忑,而名落孙山的,或是咬紧牙关再拼一年,或放下大学梦另寻出路。其实,如今的社会,早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了,考上大学不代表未来前途锦绣,没能进入象牙塔的也未必没有出息。
    为了帮助学子们能平衡好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新生活,本报“主题书坊”栏目本期特别推出了“不一样的大学”专题,搜罗有关大学、成材的一系列图书,以期为学子们提供灵感,为自己的未来定位作一些参考。
    经典篇:社会,是所最好的学校
    对于不少中国的学子来说,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拼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对于学子和家长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前途光明,如若名落孙山,未来则少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然。社会,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只要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论是在哪里,都有出头的机会,要不怎么会有比尔·盖茨,怎么会有乔布斯?
    ■推荐读物:《我的大学》
    ■作者:高尔基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在这里,向学子们推荐的经典读物是高尔基的《我的大学》,虽然那个时代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是小说中主人公从对上大学无比期待,到在社会大学中学习和成长的思想转变,也许也能让学子们有所感悟。
    内容简介: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阿廖沙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变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学生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想要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精神篇:大学,学些什么?
    走进大学,学什么?中国大学的历史是什么?精神是什么?相信对于众多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来说,即使通过了难度系数9.9的高考,也很难对这三个问题做出漂亮的解答。的确,在许多人的眼里,大学逐渐变成镀金的场所,而大学本来被赋予的精神正被很多人忽视。有梦想的年轻人,在你走入大学校园之前,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中国的大学,究竟是个什么样呢?
    ■推荐读物:《中国的大学》
    ■作者:梅贻琦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这是每一个进入中国大学的学子都应该看的书,不仅是因为可以了解中国名校的历史,更是因为可以看见中国大学治学的精神。也许你就读的不是清华、北大等名校,但是同样可以用名校的精神来要求自己。
    内容简介: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和蔡元培并称。他还被誉为清华百年校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本书从 “大学之精神”“清华之为清华”“西南联大的精神家园”“工业化的前途和青年的使命”四个方面,阐述了梅贻琦的精神之道、治学立校和大学生的安身立命的严肃课题。从这本书的著作之初,就受到了朱自清、冯友兰、蒋梦麟、潘光旦、马约翰等大家的一致赞美和推荐,实为当今中国大学生和教授的必读之作。
    励志篇:高考,不是唯一的路
    有笑就有泪,高考的残忍就在于此。在榜单公布后,进入大学校园的成为天之骄子,而那些落榜的呢?他们不是不努力,也许是时运差些,或是家庭无法支持他们向前走。但是,请相信,上帝关上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再开一扇窗。只要你做好准备,你的梦想总有实现的那一天。
    ■推荐读物:《站着上北大》
    ■作者:甘相伟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对多数青年而言,上大学是成才和进步的最佳路径,但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诸多制约,不少人的大学梦往往不能被圆,他们对于拥有知识、成就自我的热望,也就此沉淀在琐屑的劳作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也可能让部分人丧失努力和奋斗的勇气,但北大保安上大学的事例却展示了另一种让人成才的可能性,即在一个人人向学、平等包容的知识氛围中,通过自学考试等受教育渠道,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更多的人可以改变命运、成就梦想。
    内容简介: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普通人,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依靠自己的奋斗,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
成材篇:天才,不是一日养成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少年天才都有诸多关注和歌颂,少年丞相甘罗,7步成诗的曹植,等等。现代社会也是一样,每年的高考状元都会被大肆宣传。其实,真正的天才不应该只是有分数,而应该是那种清楚自己选择,并且能实现自己愿望的人。
    ■推荐读物:《林书豪,从哈佛到全明星》
    ■作者:尉桐赫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关于林书豪,你关注的是他哈佛高材生的身份还是NBA全明星球员的身份?如果是在中国,更多的家长应该是更喜爱他哈佛高材生的身份吧。有了这样的学历,他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一世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林书豪,选择了更艰难的篮球路,为什么?因为他爱篮球。真正的天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成材,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成功。
    内容简介:“在美国,人们认为亚裔只是读书好,根本不可能在NBA成功。可读书好的亚裔小伙林书豪,却是个例外,他抢尽了所有人的风头。”《体坛周报》著名篮球记者独家揭秘林书豪从平凡童年到世界传奇的全过程,林家父母非凡的育儿理念、方法,亲兄弟、同窗队友追忆其成长往事,林书豪经典战例、魔鬼训练背后,苦辣的NBA职业生涯,两岸篮协抢人大战内情以及美国篮球圈里那些事儿。
    另类篇:看看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与西方在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无所谓谁对谁不对,谁好谁不好,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正所谓知己知彼,在中国的学子们,也不妨多了解一下,在大洋的彼岸,和你们同龄的孩子都在学什么。
    ■推荐读物:《空降美国中学》
    ■作者:郝煜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90后女孩在美国读中学的故事,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小女生的眼中,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真实的异国求学生活,最温暖含蓄的亲情友情,最正宗的美国文化,暖暖的光透过文字,让年轻的生命如同向日葵一般绽放。
    内容简介:美国学生不早起?美国学校没作业?美国家长从不过问考试成绩?……美国中学究竟是个什么样?不要急,答案就在本书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15岁的郝煜,孤身拖着大行李箱,紧张而又兴奋地踏入美国的土地,亲身“刺探”美国中学。她以日志的形式,运用自己的“郝式”幽默为读者记录下其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感悟和见闻,以自己的亲历亲闻,为我们讲述了刻苦、上进、坚持、不断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与严厉挑战的留学生故事,其中不乏悲喜、愁乐、困惑与感动的情绪,也不乏90后的理性思考。她的经历虽然波澜不惊,讲述的也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但惟其如此,才让人倍感真实。  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