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拍摄纪录片《北岳恒山》背后的故事

来源: 作者:曹通 发布时间:2012/7/16 18:00:50

    首部全景展现北岳国山魅力与风采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 《北岳恒山》,4月下旬和5月中旬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四套和七套播出,在各界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作为地方脚本作者之一,我全程参与了本纪录片的脚本创作和拍摄。诸多艰辛与快乐、感悟和收获令我不吐不快,遂回味难忘历程,写下了这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最初受命写作纪录片《北岳恒山》的首集《舜封北岳》,初拿课题,感到很是踌躇。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恒山人,从小耳濡目染、环境熏陶,可以说,秀美景致、美丽传说、人文佳话、地域特色,无不充斥胸臆。可是,真动起笔来,却又感觉颇为不易。是撷取前人对恒山的研究成果,还是深度剖析尽情展现北岳鲜为人知的厚重?
    斟酌再三,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有史以来反映恒山最为全面的巨制;因为,这里面凝聚着各级领导对恒山走向世界前所未有的期待;因为,面对央视的高度和深度,我们不能流俗,不能人云亦云;因为,以恒山的实力和厚重,我们的确应该令世人“惊叹北岳殊”。
一座没有北门的古城之震撼传奇
    作为纪录片 《北岳恒山》的开篇之作,《舜封北岳》一定得提纲挈领,先入为主,切入内核,使恒山魅力深入人心。落笔前,我长时间昼夜研读《尚书》、《山海经》、《史记》、《恒山志》、《浑源州志》等书籍,期间虽开始写作,但终不满意,多次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未有实质进展。
    直到央视剧组去年四月初八庙会首次拍摄的十多天前,当我再次翻阅《浑源州志》时,忽然眼前一亮:“浑源古城高四丈,根基厚度三丈五尺,顶部厚度二丈,雉堞七尺,垛口七百零七……,明万历二十年(1593),进行砌砖修缮,东门曰‘望恒’,西门曰‘平川’”。九年后,即万历二十九年,御史崔邦亮又辟南门,署名“引翠”。关于北门,却遍查各种史籍,均未有发现。
    这座古城为何没有北门?难道是偶然吗?这,也使我联想到了浑源当地人们的口语和习惯。在民间,人们常说去东关,去西关,去南关,但向北就说成了“去北头”。北头,难道是北面的尽头吗?这座没有北门的古城,难道包含着什么秘密吗?令人称奇的是,浑源古城为“龟城蛇街”,当地人习惯上称其为“龟城”。我们知道,龟虽是长寿的象征,但在民间却名声不雅,重建于唐代的浑源城却选择了龟蛇合体的形式,是否另有深意呢?
    史志中,恒山为北岳,恒山神属玄主水。我们大胆推测,浑源古城没有北门和建成龟蛇合体形式,与浑源为北岳恒山所在地有关。因为恒山是远古舜帝最早巡狩封禅的北方疆域,这里的人民就不能再向北活动,否则有“越界”和“偷渡”之嫌,所以恒山脚下浑源古城不开北门。而龟蛇合体更是“玄武”的化身,是主管北方和水神的象征。
    经我们这样推测,一系列异于常规的现象得以迎刃而解,而以晋、陕、豫为中心的古中国雏型也渐渐呈现在脚本编写者的心目中,具有独特魅力和厚重文化寄托、充满震撼底蕴和传奇色彩、一座没有北门的古城终于开始悄然揭开神秘面纱……
    这样的解读和探究也获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斌,浑源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恒山景区领导们的首肯,更受到央视新影集团郝蕴导演的高度评价,也最终使这些内容得以在纪录片完美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浑源和北岳恒山的厚重渊源实现首次又一新高度、新内涵阐释。
一座见证历史纷争的奇山之亘古和韵
    恒山一定是一座奇山。
    恒山之奇首先在于她是五岳之中作为军事文化中心的唯一者,与其他四岳截然不同。在北岳庙门前的楹联中,最为震撼的是“华夷之限”和“北方锁钥”几个字,仿佛充满军事厮杀的火药味。
    对于国家而言,军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祀指的就是祭祀,而戎指的就是打仗。五岳当中,集国山祭祀和国家军事防御于一身,北岳恒山最具魅力和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皆在于此。
    封禅北岳的远古舜帝无疑是读懂恒山的第一人,其时,面对异族(夷狄)对中华民族的觊觎,他慧眼独具,选择这座绵延500里的北国大山来作为北疆,作为阻隔外族侵扰的天然分界线。
    距离舜帝约1500年之后,春秋时期的赵简子和他的儿子赵襄子毋恤成为读懂恒山的继往开来者。赵简子欲谋并代,谓诸子曰:“吾藏宝符于恒山,往得者,立为后。”诸子竞往取,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对曰:“恒山临代,代可取也。”简子曰:“是知符也。”后赵襄子接位后,果然依靠恒山天险将代国吞灭,并从八达岭开始,沿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顺恒山沿线修筑了赵长城,以为攻守。恒山沿线此起彼伏的古长城,也是异于其他四岳最为独特的风景。
    距离春秋赵氏父子约2000年后,一个北方的马上民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398年春正月,“发卒十万,凿恒岭,通直道”,修通了进出恒山,接连中原、燕晋地区的道路,当年六月,迁都平城大同。恒山直道的修通,使恒山天险的优势有所减弱,但却拥有了进军中原的便利。北魏王朝在平城苦心经营近百年后,沿着恒山直道,越过恒山金龙峡,再次迁都洛阳,挺进中原。
    北岳恒山之另一奇在于文化的兼容并蓄,在于蕴含其中的亘古和韵。虽然见证民族纷争、历史征战,甚至由于战火硝烟迫使帝王们只能选择遥祭、望祭或其他权宜之计,并且恒山地区本身也因战火时胡时汉,但作为民族融合之地和北岳国山所在地,恒山坚强地以博大包容的姿态傲立绝塞,独特的和合文化在数千年恒山历史中熠熠生辉。
    三教合一文化不仅是悬空寺最高建筑的奇葩,更是在恒山各处景点随处可见。其实,远不止三教,道教方面,除北方为主的全真教外,主要活跃于南方的正一教也在恒山建有道观,素食修行和像俗家人一样不忌荤素的修行同样并存;佛教方面,永安寺的元代壁画甚至还融有萨满教、景教的内容。
    和合文化,博大包容,恒山一路走来,博大、和谐、包容,不也贯穿我们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吗?这座见证历史纷争的奇山,不正是见证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吗?!
一座罕绝天下的悬寺之惊人秘密
    北岳恒山之“奇”,远不止恒山本身。被誉为北岳第一胜景的悬空寺,同样罕绝天下,惊煞世人,是恒山和我们华夏文明最为瑰丽的奇葩……
    悬空寺拥有不俗“国庙”出身。与传统由修行者或民间善人筹集资金建造的庙宇不同,悬空寺不可能由民间力量完成。其系统设计之完善、建造质量之精美、耗资之巨大,即使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也非国家投资、连续多年建设难以完成,而其作为具有独特承载的历史工程,虽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完好。
    作为“国庙”,一般认为其始建于北魏后期。纪录片中,原雁北地区文物站站长、文史专家张畅耕先生遍阅史籍,指出北魏太和十五年,北魏王朝将道坛移祀于“岳山之阳、桑干之阴”的崇虚寺即悬空寺,这也代表了老一辈恒山研究学者们的成果。
    悬空寺与云冈有着不尽渊源。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透露了悬空寺最早作为北魏国庙(即道坛)的事实。一是西向建筑,这与云冈石窟基本一致,其并非仅仅依势建造,而且还包含了西向为尊的寓意,带着鲜明的民族符号;二是悬空寺最早建筑的风格,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雕刻于西崖峭壁的报身佛、应身佛、法身佛就是悬空寺的最早建筑,其与云冈石窟佛像风格同出一源,其恢宏大气的形象甚至令人恍然感觉为又一 “云冈”;三是研究北魏的学者们关于石条、古砖错缝的佐证,云冈、北魏明堂和悬空寺均留存有石条、古砖错缝建筑的遗迹,且石条均经过精细加工和打磨,带有皇家工程的明显特征。
    罕见“天沟”传递的历史信息。拍摄剧组还攀爬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探秘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天沟”,解读悬空寺没有落石、没有流水侵蚀之谜。一方面,悬空寺建在山凹中,犹如建在稍曲的掌心一般,自然阻挡了落石和雨水;另一方面,古代巧匠早已为保护这一“国宝”构筑了“保护带”,这就是位于悬空寺上方、处在半山腰的被称作“天沟”的建筑。笔者和拍摄剧组注意到,垒建天沟的石条、石块,一些明显带着曾经加工和打磨过的痕迹,传递着与云冈、北魏庙堂具有同样“错缝”的高贵“出身”。
    悬空寺也有军事渊源。与剧组一起拍摄古栈道的内容时,上下两排的古栈道引起了大家深深的好奇。联想到北魏王朝在迁都平城的半年前就开始凿恒岭,通直道,后来也是沿着悬空寺前面的金龙峡南下迁都洛阳,那么,上下两排的栈道一定应该具有军事意义。顺着这一思路,笔者当时大胆推测,上下两层栈道是为了行军需要,相当于现在立交桥的形式,可使行军速度提高一倍。这一见解再次得到郝蕴导演的赞同,并在纪录片中作了展现。
    罕绝天下的悬空古寺,一定还包含着许多惊人秘密,一定有许多方面会吸引越来越多关爱家乡、热衷文化事业和历史传承的志士仁人对她更多关注。这座荟萃民族智慧、凝聚华夏文明结晶的伟大建筑,将通过纪录片,使全世界人民进一步领略中华文明的震撼之美和传奇魅力。
    北岳恒山,也将因悬空寺更加壮美和厚重。
一部开创先河巨制的拍摄之难忘历程
    作为有幸全程参与这一盛事的一员,与这部开创先河巨制一起走过的日子,难忘的历程和看点仍然历历在目。
    先后春夏秋冬四季拍摄,历时整整一年,这部开创先河的大美恒山拍摄过程精彩不断。这是我们恒山首次在央视平台全景展现,也首开五岳名山以纪录片形式展现名山风采的恢宏巨制。开创了航拍的先河,不少文化内涵作了突破性的解读和破译,纪录片中加入了地方人文故事的内容,地方特色名吃通过纪录片向世人展示……包括全县主要景点和景观精华都作了涉猎:恒山十八胜景、悬寺传奇魅力、沧桑古长城、恢宏烽火台、神溪美景、永安壁画、栗公陵园、千佛风光、黄芪之乡……
    各级领导的关怀、关注和支持,贯穿摄制工作始终。包括大同市委宣传部马斌部长,浑源县委张清河书记,康晓剑县长,孟玉香部长等多次在百忙之中提出指导意见,并具体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恰逢主要领导易职,恒山景区两任领导极为到位的衔接,受到央视剧组的高度评价。
    央视剧组的高度敬业令人钦佩。央视“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一周五天加上周末两天、白天加上晚上)“宁可透支生命,不能有辱使命”的工作理念,肩负应尽职责绝不拖累团队的企业文化,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有幸与他们同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对恒山乃至浑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北岳恒山》纪录片得到央视两位台长首肯。中央电视台前任台长赵化勇先生获悉正在拍摄《北岳恒山》纪录片后,连声称好,当他听说是由新影集团郝蕴、罗凌担纲摄制后,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说,他们是央视最优秀的制作人员,“我的人我还不知道!”中央电视台常务副台长、新影集团总裁高峰先生对纪录片拍摄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与剧组交流,在北京审片会期间,还应邀欣然为我们题辞“恒山永恒”。
    难忘辉煌,难忘精彩,难忘艰辛。
    《北岳恒山》纪录片已如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真诚祝愿这部巨制受到观众喜爱,也期盼通过纪录片进一步展现北岳国山魅力,再创新的辉煌。 文/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