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鱼报告》是诗人薛振海2018年出版的一本超文体作品集,以103篇短章囊括了作者近年来在美学与文体探索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所以说是超文体作品集,是因为在我看来,作者自选入集的这些短章,在体裁上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又时而闪烁寓言、剧本、短篇小说的影子。
作为读者,一时间你很难说清自己捧在眼前读着的某一篇究竟是什么,但其间涌动的诗性与强大的思辨力,又不能不令你动容、凛然面对。而就在这样的惊愕与动容之间,你已经慢慢读完了这本《巨鱼报告》。
嗯,《巨鱼报告》!我映照着元宵节前的两场春雪读它,起伏在公交车缓慢的行进中读它,震荡在火车站午夜的钟声里读它,慢慢的我融入了这条巨鱼的心思,看清了这条大鱼眼睛里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一个大脑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充分武装起来的写作者眼中,是崭新的,同时也是完全变异的。作者执拗地规避了当代人打量世界时大而空洞的视角与眼光,在他的目光中,这世界看不见的精神部分开始逐一显现,放大并倒立在一张一张纸上,耸立在一个一个句子之中。
对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秘密,我相信,当代的洞悉者并不在少数,但心甘情愿地长久探索、当众揭示并敢于说出者实在寥若晨星。这需要这个时代少有的一份启蒙的热情、一种优秀写作者在集体的沉默与颟顸中大胆站出来的自觉,以及更稀有的一种明知会被冷落但不怕被冷落的孤勇之心!这种热情,这种直觉,这种孤勇,就是天使之性!而天使其实是泥捏的,它源于大地的黑暗与冰凉的泥土,只是那本心已被遥远的天堂之光照亮,因而火焰般地燃烧起来。
作为一个闻道而来的读者,我对薛振海这种短章写作充满了特别的好感。在我看来,只要你了解了他的文化背景,掌握了他的思维逻辑,进入了他的语言轨道,或者你只需把握住他喃喃自语的口吻,那些短章便不再多么晦涩。这种自觉的、谦卑的、奉献式的写作姿态,让我对薛振海的写作探索充满特别的好感。
我感觉,薛振海美学的巨鱼是自觉的,它总是倾向于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目光看世界并付诸表述。它开口提交的这份精神报告,正是一口自觉的美学油锅,是的,油锅里的世界,你可以想象,但不可以描述,可以描述,但不可以抒情,可以抒情,但不可以判断,可以判断,但判断什么才是真相。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难题,同时也类似于一种颠倒世界的游戏。我很多次闪现出一个念头,这样的一个鱼眼中的倾覆变异的美学世界,大概更多来自于作者的书斋阅读与沉思,它与作者之外的时代与世界,甚至与作者自我的精神与心灵,或许都有不小的距离。
只因我在这种自觉的美学倾向与作者的日常之中,很难找到统一性的依据。
而自觉的美学倾向不一定就能带来自觉的文本实践,《巨鱼报告》中打破文体限制的写作尝试当然具备探索与实验价值,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它带来惊心动魄的阅读与思维上的持久快感。但又不得不说,这样的文本实验缺乏某种更可观的系统性,它显得含混、零散,它是临时的,很像把即兴的冲动串成了糖葫芦。而其中具体篇章结构上的单一、重复又是较为明显的,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出版环节的删节行为所致。
我只是希望,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启迪下的美学上的自觉最终导引的是一种文本意义上崭新的极致与完美!
但无论如何,作为读者,都应该把这份已经读过一遍的《巨鱼报告》反过来再细看一遍。因为在无数的当代文本中,它的精神光芒具有难得的重读的必要。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