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一个写作的“逆行者”

——孙频小说印象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9/1 14:37:00


孙频,是少言的,却又是多思的,她从容利落,骨子里透着北方人特有的豪爽劲儿。这位在文学的沃土上一路耕耘的年轻女作家,执著深情地注视着故乡的土地和底层的人民。这几年,无论是思想还是作品,她的创作与过去相比都更加沉静,更加踏实。和孙频认识,是因为我们是老乡,都是山西交城人。

近五年来,从《疼》(2016)、《松林夜宴图》(2017年)、《鲛在水中央》(2019年)、《我们骑鲸而去》(2020年),到最新的《以鸟兽之名》(2021年),孙频的作品有格局、有气象,是寻找个体生命与文化皈依的别样情怀。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她不为任何风格和流派去坚守,固执地为我们讲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以及共生共存的独特思考和体验。

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好的小说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于作家成长的那片土地。孙频生于交城,长于交城,交城是孙频的心灵栖息之地、文字生根之所。交城给了孙频很多东西——方言、习惯、难改的口味,这些东西历经时日,镌刻在孙频的心里,也使她的作品和故事和这座小城紧紧相连。交城大地深厚、隐忍、悲悯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小说品质:深沉、干净,隐含着细腻的人文精神。孙频用文学作品和故乡对话,和职业对话,和思念对话,和未知的世界对话,故乡是她小说的大地。今天看来,尽管这个时代是一个高度迭代、日新月异的世界,但无论如何变迁,乡村地域文化、乡风家风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内涵构成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看,孙频的小说题材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而且是当下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

读孙频的小说,我常常赞赏其丰富的想象力,欣赏她对小说题材的处理和驾驭能力。如,在孙频的《鲛在水中央》,主人公郭世杰(原名梁海涛)在父亲死后接替父亲供职于坐落在西山深处的一座铅矿,多年后,一个人身怀秘密又离群索居在早已是一片废墟的铅矿旧址。巧合的是,“我”与被自己杀掉的范柳亭的父亲范听寒狭路相逢,通过借书、还书“我”与老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几年里,其实“我”已经不止一次地下过决心不再去那院子里了,可事实上,一种自我忏悔基础之上的精神救赎让“我”还是会再一次出现在他家门口。来来回回中“我”的秘密慢慢被揭开,而老人临终前的那句话“我说过假话,范柳亭说过假话,你也说过假话。万物刍狗,所以,谁也不要怪谁”,似乎让一切都释怀。

通篇小说,人物形象尤其丰满,给人一种强烈的美学冲击感,诗意化的语言也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也充满哲理,如“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我一直记得我第一次跳进这湖水里游来游去的感觉,像从干燥陌生的生活里挤进了一道潮湿的裂缝。”、“一旦我想要向另一个人诉说它,它就立刻变成乌有。”

一个作家的情怀,在于一种天然的悲悯气质。而逆行者,需要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抗拒力,以自己真诚的心力生发出对文字巨大的创作力和拥抱力,这样的作家,虽然不担当大任,但绝对是社会的良心。我想,我们应该满怀真挚地感谢孙频,感谢她用精神世界的丰富温润我们这些读者的一颗颗心,感谢她的文字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温度,感谢她作为一个写作的“逆行者”践行着对人心人性的体贴。(李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