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长治县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风风雨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尤其是近年来,长治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六大发展”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市委“五五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开展。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13100元、24921元。长治县已成为上党地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人文魅力、最具投资潜力的一方热土。
【科技创新】
占领新兴产业市场高地
日盛达
易通集团
成功汽车
近年来,长治县各转型企业通过创新推动、技改扩能、研发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技术引领,抢占销售市场制高点,努力实现企业稳中求好发展。科技创新为全县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驱动力。
转型发展中,长治县县委、县政府以“高科技、高就业”为方向,瞄准高端技术和新兴产业,加强与高校对接,先后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实现高端对接的基础上,重点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并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县校企”六位一体的科技项目创新引进体系。2012年10月,易通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的我国首台工业余热全天候低温发电机组成功下线并进入市场,该项目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且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日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500吨超白压延项目,可带动多晶硅、光伏组件、太阳能终端等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振东集团充分发挥上市后的带动作用,成立“振东中-澳分子中医学研究中心”,引进澳大利亚先进医药技术,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商学院,在建成年产百亿片的全国最大片剂生产车间的同时,实行强强联合,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努力建设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科技孵化基地。
在引进好项目、大项目的同时,长治县坚持多企业参与、集群化推进的方略,加快“科工贸产业集聚区、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生物医药园区、新型工业创业园区”四大园区建设步伐,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中,长治县始终坚持顶层设计、高端对接,以“联姻高校、招商引智、选商引资”为方向,先后引进了精密机械制造、新型节能建材等一批前沿高端技术和项目,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
为进一步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治县还采取联姻高校、上市公司和国内外行业领域专家的“三联”方式,在上百个项目中,从筛选、环评、审批、立项、落地等事项中,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并采取项目集中审批制,对新上项目进行现场签字盖章批复“一站式”接纳服务,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超前办理,确保高科技项目落地生根。
【小微企业】
激发经济转型发展活力
惠丰特车
潞安安太机械制造
易通集团100MW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示范工程在华南纸业投入运行;振东道地药材联合研发成果——“山西道地药材连翘野生扶育关键技术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乘用车顺利出口埃及,实现了长治市乃至山西省多功能乘用车出口埃及“零”的突破……近年来,中小企业在长治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全县繁荣市场、增加就业、促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高效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造活力。面对中小企业发展中土地、资金、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制约,该县连续多年开展了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审批周活动,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与有关金融部门的联系,积极推进“助保贷”工作,2014年,先后两期为中小企业发放“助保贷”资金4500万元,并向黎都农商银行等金融单位推荐财务管理规范、信用等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申请信贷支持,累计帮助企业获取银行贷款近4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设立小微企业服务站,为4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了产业辅导、信息咨询、投资融资、人才引进、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中小微企业1184家,新增中小微企业147家,从业人员达46983人,新增就业人员1100人,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
搭建发展平台,拓宽企业发展渠道。该县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创办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小微企业创办、“小升规”企业成长、“小巨人”企业培育三项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形成有全县特色的梯次规模结构,为全县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同时,该县还搭建多形式市场开拓平台,通过企业的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5月底,该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营业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6%。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在转型发展中,长治县一大批民营企业纷纷朝着创新科技和管理、打造品牌、酿造文化的方向逐步前行,向新兴产业、高端产业转型升级。山西振东集团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山西成功集团成功研制微面一号,至今已经顺利投产并销售上市;日盛达集团自投产以来,已迅速突破年产180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的生产能力……同时,山西振东集团、华南纸业、日益康食品3户企业实现了上市融资。与此同时,该县还多次聘请专家学者向全县民营企业家讲授人才培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企业开展文化建设,搞好名优企业、名优品牌专栏和宣传推介活动,筑巢引凤,扩大长治县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影响力。
【农业园区】
舞起现代农业发展龙头
潞卓商贸
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
初夏时节,位于太行之巅的黎都大地依旧凉爽,不时而来的绵绵细雨浇灌着这片充满发展生机的土地。
长治县东贾村,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丘陵山村,6年前,这里的百姓还多以种植玉米为主,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挣扎在贫困线上。6年后,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设施蔬菜大棚遍地,一年365天日日农忙,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目前,东贾村2000亩可耕种土地中,已有1600亩建成了设施蔬菜大棚。该村红都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耕地进行整合,然后出资建成蔬菜大棚,再将蔬菜大棚租给村民,这样,村民既有地种,还能再拿到一份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种菜最怕卖不掉,可是我们不愁。”的确,与东贾村相邻的是全市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东贾村的大棚蔬菜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没有了昂贵的物流成本,即使是在蔬菜价格不理想的时候,东贾村的村民也不用担心会赔钱。
晚上6时许,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内早已是灯火通明,人流不断。交易大厅内聚集了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周边省和长子、壶关、襄垣等周边县的商贩们,他们忙着卸下刚刚从外地运过来的新鲜蔬菜,偶尔聚在一起谈论蔬菜行情,现场运货场面车水马龙。
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于2012年初开始逐步实施电子商务计划,初期建设完成了本地园区内电子交易和电子结算系统,以及信息一站通项目。2013年10月底与国内最大的电子商贸集团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搭建太行山农产品物流网平台,实现了将山西地区的农产品销到全国,或者将全国的特色农产品返销到山西周边地区。2014年成功建成“太行山农产品物流网”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入驻商户217家,交易品种1230种,日访客户达5600人次,年交易额达到240万元。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将依托此平台面向全国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通过网络互通促进实际贸易交易量,织成一张供需大网,实现买全国的农产品、卖全国的农产品,力争做成“山西最大、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农产品综合物流基地。
如今,长治县农民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了,现代农业发展令人欢欣鼓舞,正向全国知名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目标高歌猛进。
【同城发展】
谱写城乡统筹时代乐章
振兴新区
长治县快速路
近年来,长治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大县城”建设目标,以“一轴两区”为核心,以建设“一城五镇五十村”为发展思路,主动融入上党城镇群,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人口达到18.8万人,县城面积扩展到10.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万人,逐步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提质扩容建设大县城。为加快“大县城”建设步伐,该县按照规划引领、方便群众、增加体量、彰显特色的原则,着力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全县按照“北进、东扩、南延、西治”的发展思路,编制完成了《长治县总体规划(2010—2030)》、《长治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等10余项专项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完成了7个城中村改造的详细规划。二是县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县县城“五纵十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完成了辛安泉水接引工程,县城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全县供热面积360万平方米,县城集中供热率达85%以上。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全县从2012年起,就设立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推行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开放全县农村居民到城镇入户的户口政策,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和县外人员向全县农村迁移。
【文化产业】
催生文化事业枝繁叶茂
天下都城隍
近年来,长治县紧紧围绕“文化强县”目标,大力实施了文化品牌、艺术精品、文化体系等系统工程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俗文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荣誉称号,随着这些“国”字号品牌的打响,有力地推进了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同城发展、文明发展“四个发展”战略步伐的阔步前行。
大手笔投资,推进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长治县人文景观丰富,文物古迹众多。为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该县先后投资开发建设了天下都城隍、南宋五凤楼、荫城古镇、黎都公园、海子河游园等重点景区,并开工建设了荫城—南宋—西火环线旅游公路。与此同时,还对农家餐饮服务、宾馆、综合服务区等设施进行了配套和完善,不断提高景区接待能力。正式开通了“县城 王坊—荫城—东庄 城隍庙”旅游班车,结束了该县没有旅游客运专线的历史。
高标准规划,推进全县旅游资源大整合。该县邀请中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对全县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周边县区旅游发展状况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又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召开专家座谈会,在征求意见基础上出台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该县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繁荣,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该县独特的地方曲种“潞安鼓书”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庆燕、王海燕被确定为潞安大鼓传承人;该县的上党八音会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都社火、黎都旺火、南宋剪纸、干板秧歌、蝶翅画、五谷画、根雕等民俗文化蜚声海外。如今在长治县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农家院落,在大型的庆典活动中,在传统的庙会上,处处活跃着民间艺人的身影,民间艺术在长治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听梆子、品鼓书是人们赶庙会、欢度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吹一段唢呐、哼两句落子是人们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无比惬意的艺术享受,民间艺术在长治县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民生为先】
唱响黎都百姓幸福之歌
长治县免费公交
围绕建设福利共享的民生社会、安居乐业的民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民乐社会、健康幸福的民安社会的总体目标,长治县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研究制定建设市场和务工市场管理办法,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不稳定就业群体、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新增就业4400人,创业带动就业74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95人,困难人员就业13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大力开展就业和岗位技能培训,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200余人。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做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进一步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105元/人。进一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实行乡镇工作补贴,按政策要求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保实现省级定点医院住院即时结算,新农合全面推进按人次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按项目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320元提高到380元。继续做好农村冬季供煤工作。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8所标准化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园、部分县直中学操场、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续建工程,力争年内大部分投入使用。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办学基本标准。继续做好15年免费教育、蛋奶营养餐工程、贫困生资助工作,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冬季取暖实现全免费,寄宿制学校“两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开展11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城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完善西池、贾掌卫生院项目,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苏店敬老院投入使用,实现部分五保户集中供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各乡镇(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全县人民开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对3处国保单位的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分期分批对17处25座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进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