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豫古道上的小山庄
老张叫张海金,今年47岁,是平顺县东寺头乡寺凹村人。
东寺头乡地处平顺县东南部,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和革命老区,东西跨度长、南北落差大。旧志载:这片地域“山崒嵂而嵚崎,地偏远而静幽,山川峻险,地理辽阔,盘踞太行之上,为天下之脊。”抗日战争时期,东寺头被人们称作太行山上的“小延安”。太南地委、太南专署等机关曾驻在这里。
东寺头乡原名寺头乡,上世纪90年代地名普查时,要求全省不能有重名的乡,而平顺县和阳城县各有一个寺头乡,由于平顺县这个寺头乡在阳城县东边,就在平顺这个寺头乡的前面加了个“东”字以区别,成为现在的东寺头乡。
这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东寺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除了县乡公路,村村都通了水泥路。2000年撤乡并镇时,撤销了石窑滩和羊老岩乡,这两个乡的行政区域并入东寺头乡。东寺头乡下辖29个行政村,老百姓分散居住在大大小小300多个自然村(庄)上。寺凹村是其中的一个行政村,包括洪河铺、大圪道、三岔口、尖草凹、庄凹等自然村(庄)。
老张就住在寺凹村的庄凹自然庄。从他家往前走几里,有一条晋豫古道,从这里可以下到河南,山下就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的地界了。
由于这里地处晋豫两省交界,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经常有河南安阳、鹤壁、濮阳以及河北邯郸、邢台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最远的有来自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游客,这几年,长治本地的游客也多起来了。老张家的农家小院经常是人来人往,充满了欢声笑语。
农家手擀面和小米饭
2月底,长治驴友俱乐部的10多名驴友从穽底村一路向西,经林州市石板岩乡高家台村,从晋豫古道向上攀登,傍晚时分来到了庄凹的老张家。
趁老张做饭的时候,记者前前后后打量了一下这个农家小院。这是一个太行山深处很常见的农家院落,正房是几间石头房,紧挨着是翻盖的砖房,还没有完工;对面是用彩钢板建的几间房子,院子门口是简易灶房,旁边是三间砖房。院子的另一头有一盘石碾,经常有游客围着石碾拍照留念。
老张说,他中午刚接待了一批游客,我们算是第二批。来这里的游客都喜欢老张做的手擀面。他说,还有河南的游客给他打电话预订吃饭住宿,一会儿就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大家都等着吃饭,老张和爱人只得用机器压面了。面条很快就熟了,大家争先恐后拿碗吃饭。
长治一行驴友刚吃了饭,屁股还没坐热,十几辆摩托车便浩浩荡荡开进了老张家的小院。一打听,这个摩托车队的十几个人来自河南林州,正是之前打电话预订要前来吃饭住宿的游客。他们是游览了小西天等几个景区之后赶到这里的。老张说,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来平顺游玩,然后到他的农家小院吃饭、住宿。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大亮,老张和妻子便起床为游客做早饭,游客们要吃小米饭。他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下面烧上柴火,没过多久,一锅小米饭就做好了。农家大锅饭、土豆丝,让两地的游客赞不绝口。老张说,他就是让游客感觉来到这里很自在,像在家里一样,所以他的农家小院很受欢迎。
热心服务吸引回头客
庄凹这个自然庄现在只有几户人家,村里的房子基本上是石头盖成的,石头墙、石板房顶,悠闲溜达的小狗……来这里的人往往一下子便被这个古朴的小山庄吸引。蔚蓝的天空,白云悠悠,空气纯净得令人沉醉。
老张家院子的两边各有一盏太阳能路灯,据老张讲,这是2013年的时候,山西省实施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时,政府专门为村里免费安装的。山里的太阳光照强烈一些,路灯晚上很亮,不仅方便了村民,游客来了晚上搞个篝火晚会等活动也很方便。
这几年,随着网络上驴友对老张家附近晋豫古道的推荐,来这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除了吃饭,有时候还想在这里住宿,但房间少,接待能力有限。老张说,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前几年,他从外面运回来材料,盖起了七间简易的彩钢板房。当时山路不好走,运费很贵,总共花了几万元钱。这样,游客想在这里住宿时就方便多了。
山里柴火多,老张不仅用柴火做饭,冬天还用柴火烧暖气,这样游客住下来就不会觉得冷。贴心的服务让前来游玩的人们感觉很温暖,他的农家小院也越来越受欢迎,游客日益增多。常年在山里生活,老张对这一带的山间道路很熟悉,除了提供食宿外,他还给游客指路,简易的名片上除了他的联系方式外,背面还有为游客指引道路的路线图,这看似简单的路线图让很多外地游客感到很实用。
老张介绍说,他家翻盖的几间房是年前动工的。原来是两层石头房子,盖起来有几十年了,不但结实耐用,而且冬暖夏凉。冬天的时候,房屋的主体基本盖好了,就差房顶了,后来天气转冷不得不停工,等天气暖和了把房顶盖好,装修之后就可以接待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