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缩影,它曾给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带来说不尽的欣悦与快乐。然而,当楼房越来越高,纸窗户被越来越多的玻璃窗户取代时,贴窗花已成为人们心头残存的一抹记忆,喜爱剪纸的“剪花娘子”愈来愈少。在长治县,却有这样一位农村妇女,凭借手中的一把剪刀,从山村剪到城市,剪出了楼房和小轿车,剪出了自己的新生活,她就是被称为“剪花铁娘子”的南宋乡永丰村村民牛旭英。
十里八村的巧姑娘
今年47岁的牛旭英自小对剪纸很痴迷。每当逢年过节、娶媳妇嫁姑娘,村里妇女忙于剪纸时,她也拿把小剪刀在一旁模仿着剪,居然剪得像模像样。
牛旭英姐弟4人。上初中时,父亲有病在身,母亲一个人承担家务,作为长女的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14岁初中毕业后,毅然放弃学业回到家中帮母亲编制苇席维持生计。爱学习的她总是趁晚上时间拿出课本自学功课,并用零花钱买回了报刊、杂志、小说等书籍阅读。慢慢地,她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开始动笔试着写作,诗歌、散文、小说,一篇接一篇,不断推出新作品。
看书写作间隙,牛旭英又买来了方格布、彩色线,量上家人的鞋尺寸剪下鞋样,又开始一副一副地纳鞋垫。当别人还照着彩样儿图案纳制时,她已经创造性地在鞋垫样儿上画出了各种图案,用丝线在鞋垫上搞刺绣,色彩搭配随心而为,每一双鞋垫都寄托了她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灵气。有一次她去县城购物,当路过一家名为“十字绣”的门店时很是好奇,就走进去看个究竟,原来是“用方格布不仅能绣鞋垫,还能绣成大幅图案挂在墙上。”一下子就把平日爱鼓捣针线的牛旭英吸引住了,她选了一幅长约2米宽约80厘米写有“富贵祯祥”的牡丹图买了下来。回到家中,她按照图案分布,一口气就用钢笔在白色的方格布上画出了牡丹图,并用色彩不同的线开始刺绣,当一朵朵大小不等、色样不同的牡丹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牛旭英内心甭提有多高兴了。街坊邻居听说后,纷纷上门看“稀罕”,并向她讨教刺绣门径。就这样,牛旭英成了村里第一个刺“十字绣”的人。
“十字绣”绣的好,织毛衣也不在话下。牛旭英织毛衣与别人也不一样,她不单单是编着平针往下走,而是变着花样儿织图案,让家人穿着一件毛衣不只为了取暖,而是像一件艺术品,供人来欣赏。
牛旭英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唱戏,只要听说哪个村有戏场会场,她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跑去看,边看边学人家唱,像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河南豫剧等剧种,她都会唱。有一年,长治市举办“金科杯”戏曲大奖赛,她积极报名,认真备战,凭自身实力勇敢晋级,虽然最终没有取得理想名次,但通过参加这次正规比赛,让她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信心更足。
剪纸、看书、写作、唱戏、纳鞋垫、织毛衣、刺十字绣,牛旭英无所不能,见啥学啥,学啥像啥,父亲看着“放下瓦刀,捞簸箕”的女儿,经常唠叨她不务正业:“满身艺道,换不上半升玉茭。”让她把这些时间都用在编制苇席上,那样也能换点儿钱贴补家用。每当这时,牛旭英也很惆怅:“我到底该做啥?”
巧手剪得花烂漫
随着年龄一天比一天大,“满身艺道”的牛旭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24岁那年,经人介绍,她嫁给了本村一个小伙儿,自己过上日子后才意识到父亲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她有意地开始专功一项。思来想去,她决定主攻剪纸。为了真正掌握剪纸门道,她开始自费进修,报名加入了太原某校剪纸协会。在专业老师的教导下,她完成了美学、绘画、构图等课程。使她的剪纸技艺更趋专业化。学习中,她善学善问、刻苦钻研,根据老师教的,联系自己想的,总能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十二只神态各异的凤凰”、“二十多张神采飞扬的戏曲脸谱”、“一百多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千姿百态的喜鹊登梅”……牛旭英用一双灵巧的双手自己设计着图案,剪制着作品。
当牛旭英拿着一幅幅剪纸作品展示在剪纸协会其他会员跟前时,大家都惊呆了: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尤其是那组“百蝶图”,一百多只,各有特色,有的振翅欲飞,有的枝头小憩、有的采花觅食……看过的人不是发出啧啧称赞,就是直竖大拇指。单凭着脑海想象,剪制出一百多只形态生动的蝴蝶,那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些蝴蝶,牛旭英还没有装裱,暂时平放在一本挂历里。有人来看,她总会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铺展开来,一页一页地翻阅。她说,现在脑海里还有很多蝴蝶翩翩飞的图案,会尽快绘出图来,跃然纸上。
一位农家妇女,没有上过什么学,怎么会有如此高的绘画功底。为了当场领略牛旭英的绘画才能,她让我们随便出题,根据描述她下笔绘图。我说:“那就画个喜鹊登梅吧!”牛旭英微微一笑,二话没说,拿出铅笔趴在茶几上画了起来,果不其然,最多五分钟时间,一幅“喜鹊登梅图”呈现在诸来访者眼前。大家不得不为牛旭英确实长有一双“会说话的手”而感到惊奇。
为了方便创作,牛旭英专门把自家的二层楼腾了出来,上边设有创作室、成品室。创作台上放有大小不等的剪刀、刻刀二十多把,从小到大、依次而列,看上去甚像手术台上的手术工具。牛旭英说,现在对自己的剪纸作品要求越来越高,单有几把剪刀已经满足不了创作需求。为了让作品体现得更加逼真,一些细枝末节非用刻刀才能完成。而这些刻刀都是自己用废弃锯条磨制的。有的尖、有的秃、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宽、有的窄,根据作品所需量身打造。
为了创作一幅称心作品,灵感来时,一次成功;稍有不慎,屡画屡剪。出来作品后,再拿给家人及邻居看,哪有不合适的地方,她还要不厌其烦地改,直到十个人看了,有九个人说不错,她才要敲定。牛旭英就是靠这样的创作毅力,在创作室里经常是一坐一天,除了吃饭上厕所下下楼,其他时间都在创作。
小剪刀要创大市场
剪这么多作品、耗如此大精力,没有多少人只是为了“孤芳自赏”。牛旭英也不例外,她说:“我不求每幅作品非得要卖多少钱,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一下农村妇女同样可以走向市场,同样可以出彩!”
就在牛旭英筹划着为剪纸找销路时,一个机会找上门来。一家名为“晋善晋美”的文化公司致电牛旭英,说是有个文化产品博览会,希望牛旭英能把最好的作品拿去展示。一听此话,牛旭英激动万分,认为机会来敲门,可得好好准备去参展。于是,牛旭英根据对方提供的地址及投递方式,邮寄过去了数幅大小不一的剪纸精品,牛旭英问对方何时开展,自己啥时过去。对方的回答是作者本人不用去,销售了多少,订单了多少,在家静候佳音即可。老实巴交的牛旭英听从对方安排,就在家翘首以待好消息。谁知,一周一周过去了,一月一月过去了,一年一年过去了,都没有任何消息。当她致电问询时,一开始,对方还接电话应付几句,再后来是不接电话,到现在是所拨电话时空号。这次经历,对牛旭英来说无疑是当头一击。但是性格开朗的她自我安慰到,哎一声算了,虽然那么多的作品打了水漂,但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的作品还有可用之处。
投资需谨慎。从此以后,牛旭英没有再随意往任何地方出示过剪纸作品,只是零打碎销地出售过一些作品。为了推出自己的作品,牛旭英加入了多个艺术品展示QQ群,这种方式不用展示实物,只需用手机拍下照片来展示即可,谁有看中的作品,先付款后寄物,也就是当今兴起的“电子商务”。与此同时,牛旭英还参与了戏迷群、诗歌群等近30个QQ群,用她的话说就是:“咱一个农村妇女,出门不容易,加入群团,可以拓展社交面,扩大剪纸作品影响力。”
在今年全市举办的首届“出彩女性”书画摄影作品展中,牛旭英被县妇联推荐为参赛者参与了本次展出。她的剪纸作品“中国梦”被评委会一眼看中,最终夺得二等奖。这对牛旭英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励。她说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励,用自己的双手真正剪出一片新天地,为妇女同胞增光,为农村人民添彩。
这就是牛旭英,一位心灵手巧、意志坚强的农家妇女。
(牛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