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长治 > 长治金融长治金融

长治县东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雪亮: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6/28 15:51:01

今年是陈雪亮成为长治县苏店镇东贾村“当家人”的第八个年头,村里的一切“在轨道上运营良好”。

尽管“村里摊子已铺得很大”,但要想见到陈雪亮,不用预约,只要来到东贾村,不管是大棚里还是村民家,都能很快找到他。用他的话说,“我是一个党员,更是一个农民,我的身和魂儿都在土地上,要找我,很简单。”

不论什么季节,东贾村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大棚里,村民有的采摘有的管护;大棚边,一箱箱蔬菜正被搬到车上;公路上,疾驰着装有大棚蔬菜的农用车……放眼望去,东贾村占地1700余亩的500多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昂然挺立。

也许你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贫困村、脏乱村、落后村。而如今,村民们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20000元,增加10倍还多。村子整洁文明,管理民主,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用村民们的话说: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当家人”陈雪亮,靠的是优秀共产党员陈雪亮。

关键词:经营

“一个村,不是管,得经营”

关于陈雪亮返乡创业、高票当选为村委主任的故事有很多,最令村民津津乐道并始终视为珍宝的,是致富的物件——大棚。

2008年,已在市里小有名气的窗帘装饰老板陈雪亮接受村民们的“邀约”回到家乡东贾村,认真分析村情及气候、交通等情况后,决定自己出资300万元建大棚,把村里的干旱半干旱沟岭垛地整修一番,从此“由土生金”。

在陈雪亮看来,要想从根本上让村民致富,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把管理农村向经营农村转变,把生产农业向经营农业转变,把农民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充分调动农民自我经营的积极性,这才是农村最根本、最现实、最长久的出路。“两个字,经营!”陈雪亮说。

经营?怎么经营?

说起经营模式,有的村民说陈雪亮“有点傻”。这些年,这个“财大气粗”的当家人,采用“赊棚”的模式:建好棚,先赊给村民免费种植,等村民们有了收入,再还给他棚钱。“有能力的定会还钱,没能力的就是资助。”陈雪亮说。

“棚里的菜如何种好?如何能卖更好的价钱?村民们在‘经营’中有了新的看法和能力。在竞争中互助,吃到了甜头,对‘农民’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理解。”这些年,从最初的“村民们都是等等看看,怕种棚吃亏”,到如今的“建一个棚,就被村民们抢走”,村民们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为了进一步规范发展,更好地服务村民,陈雪亮组建了长治县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在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实行合作社统一规划、供种苗、采购生产资料、技术管理、销售“五统一”,进一步降低村民投资风险,并建成3座连栋育苗温室大棚,通过集约化育苗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分散的种植方式,切实维护了种植户切身利益。

合作社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瞄准各大市场,把种植信息传到乡亲们眼前耳边,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市场搬到农家门口,受到乡亲们的频频“点赞”。

关键词:农民

“我是个农民,我带头‘新型’”

“我是个农民,就要做农民的事。农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带领群众在土地上做更大的文章,是我最想做的事情。”陈雪亮说,农业发展到今天,“农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世袭”的身份向全新的职业转变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在当下农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对农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9年年底的一场大雪,对于我市大部分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来说是一场灾难,很多蔬菜大棚垮塌,但东贾村的120栋大棚经受住了这场天灾,每天仍能保证2万多公斤的新鲜蔬菜产量。来自寿光的技术员高师傅说:“东贾的种植技术和全国是同步的,120栋大棚安然无恙不奇怪。”

“做个新型农民,首先得懂技术。”陈雪亮说。目前,东贾村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成为我市单村规模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我省单村规模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这些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为提高每个村民的“种棚技术含量”,合作社每年都要组织所有社员到全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参加中国蔬菜博览会,让村民开阔眼界、了解技术、捕捉信息,并高薪聘请寿光的技术人员常驻东贾村,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新的种植技术。这些举措不但让东贾村的蔬菜种植品种紧跟市场需求、蔬菜种植技术与全国同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农民的专业素质”。

“不仅技术水平提高,目前村里的蔬菜小经纪人就有100多人,农业的分工更加细化、专业。”村民王忠斌说。

现在,陈雪亮在村里建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经常聘请国内顶级农业专家为村民及全市更多的农民免费进行培训。“我希望未来的农民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陈雪亮说。

关键词:融合

“三产融合农村才能走得更远”

每天一早7点,陈雪亮就会在村委办公室,召集村委干部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召开例会,总结前一天工作,探讨新一天的做法。

“农村要想走得更远,不仅主体农民要摆脱陈旧的思想与做法,领头人更要敢想、敢干、实干,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更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陈雪亮经常对村委干部说。

“现在,东贾村光西红柿每天就生产100多吨。简单来说,西红柿每斤卖3块钱的时候不用操心,当只能卖到3毛钱的时候,我需要化解他们的‘3毛钱风险’。老百姓认识不到的风险,我们要提前想到并防范。”陈雪亮说,这就需要品牌经营,需要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产方面,东贾村的农业无公害种植已远近闻名,“品牌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二产方面,陈雪亮正在筹划建设蔬菜深加工项目,很快就能开工建设;三产方面,绿色健康净菜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建成,把“农户+基地+农产品公司+物流配送”整合成一个良性循环整体,使产品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同时,修缮整合五龙行宫、祖师庙等,着力建设集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加工、配送及教学科研、工厂化育苗、苗木培育、新品种研发、农业科技项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太行山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种植园。

如今,在东贾村不是菜卖不了,而是不够卖。按陈雪亮的设想,不久的将来,东贾村要“家家都是小工厂,家家都出农产品”。他所创造的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正在向周边县、乡、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