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顺县借助局部地形和高山风能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引进国内知名实力企业投资开发新能源项目,调整全县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进平顺,在虹梯关乡、东寺头乡的山头上,只见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组不停地转动,向外输送风电。在龙溪镇,一排排汲取着太阳光芒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地排列在荒坡上,与蓝天、绿地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画。至此,平顺县风、光、水能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已成规模。
2015年,大唐新能源虹梯关风力发电场风车正常运转,该项目一期安装33台15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为1.0237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节约原煤7.4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有害气体排放量576吨。与此同时,平顺县与中船重工西安东仪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新能源发电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并与广东明阳风电集团北京洁源新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风能及光照资源合作开发框架协议,投资27亿元开发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风电场,标志着该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跨出新的一步。而淜头水电站的全面竣工,则使平顺县的水电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一块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像拼图一样把房顶盖得严严实实,在阳光照射下发出淡蓝色的光。这是记者在平顺县尖坪村、路家口村、淜头村、佛堂岭村看到的一幕。“屋顶电站,40天发电量大概400千瓦时,1千瓦时1块钱,就是400块钱的收入。”自从家里安装了屋顶电站,就有了来自“阳光”的收入,这让尖坪村村民张海仓十分高兴。去年年底,不足300口人的尖坪村实现了分布式光伏屋顶电站并网发电,这也是长治市光伏扶贫项目首个并网发电的村子。张海仓说,他家的电站建设费用原本需要2.7万元,但是在各级政府扶贫款项及定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自己只出了4000元钱就建起来了,山里阳光充足,两年左右就可以把安装费收回来。一个光伏电站使用寿命是25年,余下的23年中有了稳定收入,政策、科技、阳光在这个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叠加成了他的经济来源。
如今,光伏电站在农村早已不是稀罕物,除了建设屋顶电站,不少村子还利用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农光互补。在西沟村,村里就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自筹方式在香菇大棚上建起一座300千瓦的光伏电站,预计并网发电后可实现年收入40万元,这些钱将全部用于村办养老院,惠及村里90多位孤寡老人。
光伏发电开辟了一条新的扶贫渠道,打破了长久以来“输血式”的扶贫模式,由单一的资金扶贫转向“造血式”的扶贫模式,照亮了贫困村的脱贫路。
今年,平顺县将加快大唐风力发电二期、漳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并网发电,同时推动淜头水电站完成验收,投入运营,推进上海航天八院、明阳风电集团等企业投资的多个新能源项目和虹乙水库、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开工建设,打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新能源项目装机总容量达到12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