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企业—也要将品牌打造好
2012年,沁州绿农林牧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沁州绿”围绕“有机”做文章,采用从源头开始把关的绿色生产方式,让“沁州绿”一炮而红。
“百姓搞种植,我们找市场。”公司负责人史耀旭说。
据了解,为确保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公司采取种植公司与合作社联合的模式,负责有机蔬果技术推广、基地管理和市场运营。
特别是通过“沁州绿”品牌的打造,以销定产,分层次制定种植计划,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先寻市场、后种植的“订单农业”。目前,与该公司合作的种植公司已超过30家。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业新技术—光透导剂技术,可使作物提高抗逆性、节肥高产、抗病避虫等综合能力,配合合理的栽培模式,可节省化肥、地膜、工时和费用,特别是可少用农药。
不仅如此,公司还试验推广了沼渣沼液在蔬菜生产中的施肥应用技术、物联网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
“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为企业自身品牌打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也通过这种推广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周边菜农果农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品牌建设。”长治市农委主任米燕平说。
内陆企业—也要和“老外”打交道
如今,“沁州绿”果蔬已远渡重洋,端上了老外的餐桌。备货、包装、运输、报检……日前,随着20吨西红柿在内蒙古满洲里口岸报检出关,出口俄罗斯,“沁州绿”果蔬成功迈出开辟国外市场第一步。
史耀旭说:“作为果蔬生产企业,我们的市场不应局限于国内,应尝试进入国际市场一展拳脚,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带领更多农民致富。”
2014年11月,在牡丹江绥芬河口岸举办的2014年中国口岸贸易博览会上,“沁州绿”首次以出口企业的身份,站在了国际展台上,和前来采购的俄罗斯等地商人洽谈合作,并邀请其前往企业参观考察。
紧接着,又通过北京国际果蔬展,邀请更多的国际采购商前来了解企业产品。今年3月,“沁州绿”和“阿里巴巴一路通”合作,借助电子商务的威力,尝试在海外推广长治农产品。
农业企业—也要摆脱“土里土气”
像“苹果”体验店一般进行蔬果品牌体验,通过二维码扫描进行菜源追踪,在家中上网就能看到想吃蔬菜的长势,享受“一对一可定制服务”……作为一个农业企业,“沁州绿”将这些新潮的玩意儿一一在企业运行中实现。
在品牌建设中,公司为每一棵蔬果建立了“沁州绿”身份认证体系,消费者只要随机一扫,即可获取该蔬果的全部成长记录,包括蔬果的种植时间、采摘时间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