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专题报道专题报道
昔日大泉山 今朝变新颜 |
生态产业:阳高发展新动力 |
抓落实 看亮点
盛夏,阳高绿正浓,大泉山上一碧万顷,满目苍翠。往常静寂的山脚下,推土机隆隆作响,工人们挖石、填土、压路、植绿,忙得热火朝天。
这座昔日“山山和尚头,处处咧嘴沟,谁见谁发愁”的荒山,在上世纪50年代因为生态治理、保持水土经验而成为“永不褪色的水保典型”。1955年,时任阳高县委书记就此写了一篇典型调查报至省委。这篇文章后被收入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把标题改成了《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写了热情洋溢的按语。
现如今,在阳高县“政府连线、企业办点、建设百里生态旅游长廊”的绿色新政引领下,大泉山又变了样子。
一以贯之的绿色情怀
很多外地人认识阳高,缘于一座山、一山树、一树杏——“全国水土保持第一山”大泉山、山中连片的干果经济林、林中美味的大京杏。
事实上,阳高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绿满山、树满林,境内大泉山、采凉山均为省级森林公园;阳高是全国产粮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干果经济林基地县和全省生猪养殖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阳高是文化大县,是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境内县保以上单位54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文化遗存众多,文艺形式多样;阳高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塞北水乡”、“百度温泉之乡”。
阳高人勤奋吃苦,敢闯敢试,通达思变,携满腔绿色情怀,将农业、生态优势与“人之源、文之脉、长寿坊、养生诀、名人亭、景如画”的三产禀赋深度融合,以杏果经济、设施蔬菜、养殖园区为主体,以多种业态共生为方向,着力发展农业的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嫁接产业、转化产业和衍生产业,不断培育壮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采摘业、现代畜牧业、养老养生产业,开创了和福新村“融合式发展农业、捆绑式整合资金”的成功经验,布局了六大设施蔬菜片区日光温室,逐步形成了纵贯南北的观光休闲旅游业。
既有资源的先天优势,也不乏后天的执著探索。在发展农业产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路上,阳高行得早、走得快,“蹄疾而步稳”。
截至目前,该县设施蔬菜已达3.96万栋、5.4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1.8亿斤;杏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新栽杏树1.5万亩,杏果产值超过4亿元;生猪、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92万头、50万只、2.2万头;粮食总产量达到5.1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旅游公路建设46.5公里,同煤长寿养老养生基地、山西省绿色无公害基地玉安生态岛等项目建设顺利;成功承办第七届世界养生大会,被授予全国养生养老基地。
一绘到底的生态蓝图
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发展以长寿为品牌、以文化为灵魂、以农业为基础、以青山秀水为点缀的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于是,阳高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惠民为发展目标,以多业共生为推进路径,以生态修复为实体承载,以机制创新为实现方式,以建设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为投资引擎”的生态蓝图。
县委书记解先文在多个场合表示,“生态旅游产业,做实了是强县的抓手,做细了是富民的渠道。”
为此,该县编制了《阳高县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发展规划》,长廊规划全长150公里,贯穿全县9个乡镇48个村落,形成“一环一干多支线”的旅游线路和“一廊四心,四片八景”的空间布局,将采凉积雪、长城古堡、杏花烟雨、火山冰洞、云林壁画、大泉碧海、沟壑流丹、桑干奇刹等人文、自然、综合景观串联起来,通过工、农、牧、副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逐步打造成京津同地区独具特色的养生休闲、绿色消费、风光旅游目的地。
从大泉山顶上四下望去,满眼葱翠。“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工程总投资35.19亿元,规划分近、中、远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目前已开工近60公里。”阳高县林业局局长陈仲站在规划展板前介绍道,“总投资5.68亿元的佳润生态科技示范园已完成投资2.45亿元,正在进行日光温室大棚、采摘园、中型沼气站等后续工程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东小张竹柳观光园一期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投资6000万元的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2.2亿元的玉安生态观光园已完成综合楼、游泳馆等工程,正在进行投资1亿元完成水上乐园建设……”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生态产业建设的快速发展,这对一个年财政收入不足2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实属难得。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长廊沿线启动建设白登河公园、安家皂佳润生态、东小村竹柳、玉安生态岛、温泉度假区等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力争达成“一年一个好去处,几年形成小气候,数年后成为京西养生地、北方观光园”的发展目标。
环山映水、杏花烂漫的玉安生态岛上,工作人员张芳告诉记者,“这两年,来阳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从外地回来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工资水平、工作强度、工作环境都比我们在外地当导购、当服务员强多了!”
生态文明倒逼产业转型
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一、三产业逐步融合,一批现代新型休闲康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阳高县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了3:2:5。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工业弱势更加凸显出来。
生态文明倒逼之下,阳高开始精算“加减乘除”。
做好加法,善用协同增量。山西好医生药业有限公司厂长陈德斌介绍说,“阳高县的工商部门经常会将企业决策者聚集到一块,引导大家互相交流,改变分散封闭、各自为政的孤岛状态,让企业之间有机互动、协同高效,形成合力。”
勇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招商设置绿色门槛,限制低端行业污染重或者有潜在生态污染的项目,忍痛拒绝规模可观却非清洁生产的项目;择优引进企业和项目,克服重大轻小观念,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巧用乘法,放大叠加效应。用好国家扶贫开发、中部崛起、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试点四大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园区产业链招商和产业区域化招商相促进,以情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放大产业项目联动效益;将工业项目与农业、生态、气候、旅游、养生等产业资源和优势叠加,通过产业的升级、嫁接、延伸、衍生,形成互促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
敢做除法,促进优化分配。绿色掩映中的龙泉工业园区内,各项目分片分层分区分类分布,资源集中使用、优化分配;园区管委会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对约定期限内没有实质性进展的项目清理退出。
倒逼之下见“绿色”。同煤通泰橡胶输送带、京元锰业高锰酸钾、华润长城风电等绿色企业纷纷进驻园区,其中河南起重机减速器、阿特斯光伏发电、同煤热电等项目总投资就达到47.7亿元,成为龙泉工业园区的强劲成员。
腾笼换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阳高人返乡创就业。“以前,我们学机械的回县里来,根本找不上对口工作。没想到今年同煤通泰橡胶输送带公司成立了,我就赶紧回来应聘,”中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赵宇告诉记者,“其实,还是家乡环境好,如果专业对口,我们都愿意回来就业,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责编: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