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预付定金请三思
2015年,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共受理商品房消费纠纷投诉36件,主要反映“选房后预付定金退订难”问题、“违约延期交房”问题、“交付房型与宣传不符”问题等。
在此提醒消费者:一是全面了解楼盘情况,多咨询,多比较,谨慎购房决策,减少风险;二是认真核实五个相关证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消费者可根据项目的许可证号、项目名称、开发企业等信息到住建部门核实证件真伪,证件不全的交易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签合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查询开发商资质,对开发商经济实力和资质不清的,还可到工商、住建部门查询开发商的信用档案信息,了解开发商的注册资本、股东构成、企业资质、口碑及项目情况;四是消费者始终保持清醒购房心态,克制逆势抄底心态,持续关注政策走势,锁定心仪楼盘实时动态,理性购房。
警惕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
当前,我国非法集资形式依然严峻,非法集资手法花样翻新,个别不良企业以“上市”为噱头,向公众发售或转让“原始股”;部分中介机构设立“股权众筹”融资平台,打着“上市”幌子,“自导自演”公开推销所谓“原始股”;个别企业以提供借款担保名义违规吸收资金;个别文化艺术品等交易平台,违规进行类期货、类证券交易等。
市工商局提醒公众:对此类非法集资和诈骗犯罪活动,请大家保持高度警惕,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对陌生、来历不明的电话、邮件、传单、网络宣传、推介会等推销的“天上掉馅饼”式的“投资机会”,请多一分怀疑,少一分侥幸。务必牢记,投资有风险,风险须自担;务必牢记,参与任何投资前,或遇到难以准确辨别投资信息真伪情况时,可及时向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合法金融机构咨询核实。
购车环节存猫腻,签订合同勿大意
2015年,家用汽车类投诉大幅增加,主要反映购车过程中的订金争议、合同中的不合理格式条款争议、部分商家扣留合格证等。
为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工商局提醒:一是选购车辆要多跑、多看、多问,充分了解,谨慎选择,交付订金应签订书面合同,不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介绍与承诺,并将可能存在的争议事项,及时在购车合同中提出,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如发现经销商的购车合同涉嫌“霸王条款”,要理直气壮地提出,必要时可拨打12315电话举报;三是要保存好发票和说明书等相关资料,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时间或里程范围到特约维修站进行保养,并做好详细记录,若发现消费纠纷,应及时协商解决,或拨打12315电话投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警惕美容院免费试用设陷阱
2015年,12315中心接到多起消费投诉举报,反映美容店消费存陷阱。一是美容店预付卡消费有风险,慎防商家停业或换主;二是美容店以“免费使用”、“免费体验”等名义设陷阱,试用后强迫消费者继续高额消费;三是美容店内产品琳琅满目,甚至有些店家称自己的护肤产品有“独特秘方”,实际质量难保障。
市工商局在此提醒消费者:谨慎预付卡消费,警惕小优惠大陷阱,建议选择到具有美容服务资质、信誉度高的美容院消费,查看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是否齐全;购买或使用美容院推荐的产品前,应先了解产品是否为正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进口商品还应看是否有进口许可证;警惕“免费体验”暗含玄机。
家庭装修警惕消费陷阱
2015年,家庭装修类投诉比2014年上升36.6%,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套餐虚假宣传、谎报水电改造费、虚报工程量、主材偷梁换柱等。市工商局提醒消费者:一是切勿将套餐当“大包”。部分家装企业为吸引客户,特意除去一些在装修工程中的必做项目,以超低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误以为就是“大包”;二是注意水电路改造猫腻。经营者在介绍水电路改造时,经常以口头许诺的方式,向消费者许诺改造费用,同时,配件收费与配件品牌也未写入合同,为后期增项与偷工减料提供方便。消费者应细化合同内容,验收时索要水电路改造图;三是注意工程量预算与实际发生的出入。消费者应对自己房屋实际尺寸丈量后,再结合预算书进行计算,减少工程量误差;四是警惕无证黑公司。建议选择有施工资质的装饰公司,择优而选,避免消费陷阱;五是要使用行业统一的示范性文本。规范性合同文本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减少合同纠纷。
本报记者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