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铁腕治污提高环境质量
——访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作富
□本报记者 卢科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市科学勾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议,也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作富表示,“环保部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全面实施‘1134’工程。”
“1134”即瞄准一个目标—建设美丽晋城,围绕一个核心—提升环境质量,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行最严格的四项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总量控制、网格化环境监管、经济政策倒逼、环境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大生态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减煤、降尘、控油、治烟“四措治霾”行动,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供气步伐,提升余热利用水平,实施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大幅提高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在加快淘汰黄标车的同时,逐步扩大市区黄标车的禁行区域,加大对禁行、限行区域黄标车、无标车的查处力度,优化、调整、提高城市道路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加强对油品的检测、监管,推进汽、柴油车辆“油改气、油换电”工作,加快推进建成区建筑施工和拆迁工地扬尘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大市区所有街道的保洁力度,减少各类活动造成的二次扬尘污染。
坚定不移地实施“治丹保沁”防治战略,在丹河流域坚决停止审批建设任何涉水项目,通过加快推进高平河西湿地工程、金匠工业园区(南村片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化工行业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以及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动丹河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对沁河流域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通过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快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园区的集中治理度。全方位加强对全市城镇、乡镇及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科学把握项目质量,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上减少重污染企业的密度和排放强度。研究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必减污。
继续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工程提标升级改造,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存量。对全市所有钢铁冶炼企业实施除尘改造,对10蒸吨以上锅炉实施脱硝改造,认真落实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全面加快化工、水泥、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行业的清洁审核评估。突出抓好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步伐,确保污染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以制订出台《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和推进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垂直管理为契机,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管、专项巡查、突击检查、网格管理”的“四位一体”执法监管机制,深化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保障全市环境安全。同时,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企业三级环境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和重污染企业高清高频自动监测工作。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负责、部门监管、公众监督、企业自律”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建立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对环境监管区域“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和治理。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