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林业林业

让绿色洒满晋城大地——我市发展林业生产纪实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3/11 10:11:30

□本报记者 王金枝

 夏日洒满阳光的白马寺至东四义绿道(资料片)(赵刚 摄)

  绿色充满生活,绿色贯穿发展。如今的晋城,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绿心”搏动有力,丹河湿地的“绿肾”生机勃发,环城生态圈内的条条“绿肠”相扣……我们的生产生活,正踏着绿色的节拍、跟随着绿色的旋律,舞动出一篇又一篇美丽的绿色乐章。

  规划起点高,家园山清水秀天更蓝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初来晋城的人无不为之感叹,久居晋城的人们更是引以为傲。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型城市,我市历来重视环境生态建设,特别是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按照“生态优先、服务民生、环境提升”的思路,通过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高标准实施,先后建成了凤凰岭森林公园、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吴王山森林公园、泽州公园、玉龙潭公园、东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白马寺山植物园、东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以及百丽园、西秀园、兰煜园、水杉园等,形成了一幅城市建筑与花木园林浑然一体、城市功能和绿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为更好地延续、提升“绿色”,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市委、市政府近年提出了打造山、水、林、城有机交融的生态城市目标,确立了从宏观到微观“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思路,即宏观层面规划建设396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圈,中观层面在东西南北中形成五大连片公园,微观层面再建设多处街头绿地和游园,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今年,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美丽晋城建设,打好生态建设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要求将现代林业作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重点,持续推进“六大”林业工程建设,让晋城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人民生活更健康、更幸福、更富裕。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林业部门持续推进荒山绿化,整体推进村镇绿化,快速推进通道绿化,强力推进环城绿化,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协调推进矿区绿化等“六大工程”,将太行山和城市周围可视荒山绿化作为造林的主阵地,实现了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围绕沁河、丹河两大水系及支流河道,建成丹河湿地公园、沁河经济腹带、蟒河百里画廊、长河园林小康、芦河生态走廊等防护林体系450公里32万亩;在市区、县城,沿河布绿、围桥造景、设景建园,增加水面2000余亩,绿地300多万平方米;围绕城乡生态化建设,规划建设8大片40个森林公园、270公里绿道和396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圈。“可以说,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城市新画卷正在向我们徐徐展开。”市林业局局长刘万堂介绍说。

  工程标准高,治理与修复双管齐下

  “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和加工企业很多,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造林绿化,重点要搞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刘万堂说。

  白马寺山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我市北出口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晋煤集团采空区的白马寺山森林公园,曾是山体塌陷,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生态植被严重破坏的地区,直接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建市以来,我市全面铺开了白马寺山沉陷区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科学规划了总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白马寺山生态区,持续投入巨资,目前已初步建成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运动休闲、植物展示、矿井游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形成以白马寺山生态区为“绿心”,主城区、北石店区、巴公区、金村区四周环绕、众星捧月、环状向心的生态园林新格局。

  10年前,丹河人工湿地因周边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丹河流域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中下游鱼虾绝迹。2008年以来,丹河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采用多种成塾技术,建成垂直流人工湿地315亩、表面流人工湿地475亩,完成种植芦苇、香蒲等各种水生植物350万株,布设柔性人工水草2万平方米,形成了790亩的植物长廊和26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日处理污染河水8万立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环保局副局长杨金中说:“现在的丹河人工湿地,水清,草绿,鱼虾成群,鸟语花香,已然成为‘殴鹭不为食忧,鱼虾不为腹忙’的生态长廊。”

  此外,近年来,我市坚持企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严格按照规划绿线考核、检查、奖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了一批小煤矿、小化工厂、小冶炼厂,取缔了一批采石场、水泥场。对关停的企业,采取拆违还绿、以绿治污;对保留下来的企业,拆墙透绿、规模建绿,提高标准,大力营造环厂(矿)林带,绿化美化厂矿区和职工生活区,开展“绿色矿山”“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全市已达标367家,90%的厂矿企业实现了高标准绿化。

  绿色含量高,涉林企业无污染发展

  我市坚持生态与产业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模式,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引入和兴办了一批以造林绿化为主的企业群。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有39家企业参与绿化开发,嘉和大成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白水河流域流转林地17000亩,投资5200万元进行了园区基础绿化和道路建设;欣绿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龙王山至丹河生态廊道流转林地1300亩,投资6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6000万元修建了白马寺山至东四义近20公里绿道。

  林业产业化也是一个亮点。各地坚持建基地、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市场带动的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了林业产业。近年来,市级财政拿出900万元资金,对4-6年生核桃树每亩给予补助300元,专门用于核桃经济林后期管护和丰产管理,组建了200人的市级林业技术服务队,新发展干果经济林达13.81万亩,新造连翘药用林36.94万亩,经济林总面积达70万亩,产值达1.5亿元。建成高都镇、南岭乡、寺庄镇、固隆乡、潞城镇、马圪垱乡等20个核桃之乡,11个连翘之乡。同时,以沁河、丹河、长河、陵沁线、长晋线、坪曲线“三河三线”绿化为依托,建成育苗基地4.59万亩,年出圃苗木达2.2亿株。沁水县成功引进上海枫彩集团、北京花木公司,以特色苗木培育为抓手,全力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彩三松”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花卉培育基地3个、花卉市场14个,花店或花卉销售网点30余个,控温日光温室面积达4.28万平方米,年交易额5000多万元。

  我市还以陵川棋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城区白马寺山、泽州珏山、高平七佛山省级森林公园以及阳城蟒河、沁水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带动全市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开发森林旅游企业达12家,生态旅游区“农家乐”突破2万户,促进了20多万林区农民就业增收。大力推行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开发, 带动各地涌现出大批药用经济林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木耳蘑菇专业村,形成中晋药业、彤康食业、绿茵草业、坤歌木业等13家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涉及合成药、饮料、酒、果脯蜜饯、干果、蜂产品、茶及精油等10大类30多个产品,每年可带动5万多农户创收7500余万元。林业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市场活力、最具绿色优势的新型产业之一。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