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旅游动态旅游动态

【高平神农炎帝文化探源(2)】秉承炎帝精神 建设美好家园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3/1 10:08:28

许嘉璐

  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但是炎帝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看的一些史料,恐怕最可靠的历史记载还应该是《史记》。炎帝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有很多方面,我们又怎么确立炎帝在历史上的贡献?另外,现在在中国,炎帝故里有很多处,但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和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和炎帝有关的恐怕是最为丰富的。在台湾,不仅仅是敬拜,更是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的影响如此之巨大?我想恐怕应该把炎帝视为中国农耕文化时代确立的一个伟大人物。

  台湾同胞到高平去寻根,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过的先民,恐怕也和其他大洲的种族和民族有大略相同的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后来萌芽了手工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段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是时间最长的。而中华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在继承了采集狩猎、游牧畜牧之后,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农耕时代的孕育、成长和弘扬。

  要说根,我们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今天我们早已经进入工业化,而又即将进入后工业化,甚至也有人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当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并没有被学术界承认。学术界普遍认定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18世纪中叶,第二次是20世纪,也就是信息化时代。有人说现在已经远远不是农耕社会了,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不适用于今天。听话听音,是不是这样?我想如果就一些文化形态来看,可能是这样。例如拿生活当中的例子来讲:节气。中国的节气在民间除了举行一些祭祀仪式以外,最主要的一个载体是吃。现在吃已经不是问题,只是以吃为主要生活载体的节气衰弱了,而洋节却兴了起来,母亲节有康乃馨,情人节有巧克力和玫瑰花,圣诞节有圣诞老人等。于是,青年人作为非农耕社会的群体趋之若鹜,把祖父母所秉承的节日视为落后。但是在我看来,农耕时代不仅仅是时间长,而且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第一次有了遐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管是生物还是植物都有一个孕育、出生、成长、衰弱与死亡的过程,甚至石头、山脉、河流、星辰也有一个孕育、出生、成长、衰弱与死亡的过程。地球是有寿命的,太阳也是有寿命的。

  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整个部落一起上。同时我刚才说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就是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由此而来。现在我们跳出具体的现象,再想一想:工业化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重要不重要?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要不重要?人和身心的关系重要不重要?人的今天和明天的关系重要不重要?但是由于工业革命所强化了的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就把人引向了另一处,就是所谓个体的自主性。但是人类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是佛教的因缘学说,还是中国的儒家学说,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交界点。马克思说得好,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前辈还有外部的学者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所以我在文章里说,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因为我们过早进入到了唯物的阶段。

  中华文化长期在农耕时代孕育成长。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的青年时期,也是农耕社会极其宝贵的时期,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是适用于人作为一个有灵性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延续的。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自己牟利的目的,经常是违背自然、违背规律,毫无节制地开发,百无禁忌地挖掘,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到了21世纪,大自然发怒了,开始教训天地之子——人类,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种种非天然的灾害。

  以人为本的文化,自古以来都是教诲自己的子孙珍惜环境、珍惜物质、珍惜自然。这是我想说的。我们今天拜祭炎帝,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农耕,不仅仅是种植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摇篮、襁褓。尽管后来有很多是大家整理和传播出来的,但在所有传说中流淌的也是炎帝的血液,他们之所以长大是吮了炎帝文化的乳汁。

  由于是农耕,给人提供了比较充裕的可以过冬的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锻炼出中华儿女坚忍的意志。中华民族在恶劣的条件下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增强了智慧和生命力,这就是周易所说的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把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连起来,不息是因为自强,自强是因为恶劣的环境磨炼出来的。我想,对炎帝的研究,单纯用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恐怕是不够的。即使加上黄现璠的三重证据法也还是不足的。对炎帝黄帝的研究,应该在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之外再加上我们所说的口传历史以及世界人类史,以及域外的同时代的文物和文献记载。弘扬炎帝文化,就需要把地上文物、旧时期文化、新时期的文化等等这些综合起来。

  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21世纪,想让年轻人接受对炎帝文化的崇拜也好、信仰也好,必须要有理有据,这是我们全国寻根文化的薄弱环节。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加强研究。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一般的人容易把后代所看到的历史和自己生活的情节当做一个标识来反观,反过去观照远古时期、上古时期那个历史的情景。换句话说,也可以说人类忘记了自己的昨天。你记得你两岁的时候如何对妈妈撒娇、爸爸如何打你屁股吗?按照心理学,人两岁时是没有长久记忆的。

  最近我在云南普洱地区花的时间比较多。当然,那里山水好、茶好,可更主要的是我重温了人类的童年。虽然他们已经不是原汁原味了,可还保持着少数民族的寨子里的特点,劳作完了有空闲,喝着米酒,跳跳舞,整个寨子跳起来,累了回去睡觉,我们过的非常自在。我想那个时候炎帝部落也好、寨子也好,大概也是这样,所以才孕育出后来的八月十五月亮圆了,五谷入库了,怎么办?喝点,吃点,男女老少围在一起。所以到了春节准备明天春耕了,把家里所有东西拿出来给大家吃喝一顿,这一顿可能要管半年,平时没这些吃的。想想我们人生童年时代的情况,再用这个去想想远古我们的祖宗,不能不油然产生一种敬仰。我想,这种敬仰的源头就是炎帝,这是任何力量摧毁不了的。

  今天,我们就是要提升炎帝文化的学术水平,同时又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人孩子都能听得懂的、愿意听的一种语言和形式,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的精神,炎帝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你去过高平吗?让我们今年农历四月初八一起到高平去,到那里承受炎帝的雨露之恩,接受高平百姓所保存着的中华民族童年时的那种纯真的感情!

  (作者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此文根据作者2016年1月23日在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