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旅游动态旅游动态

【高平神农炎帝文化探源⑤】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3/25 9:16:19

 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中)

  农业、仰韶文化与神农氏、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庆柱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平东北邻的磁山文化、东南邻的裴李岗文化的考古发现说明这一地区的粟作农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是同时期中国其他地方原始粟作农业所不可比的。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原始农业”走向“成熟农业”的时代。晋南作为仰韶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在高平附近考古发现了许许多多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如翼城北橄、夏县西阴村、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等。这些地区有着发达的农业文化,考古发现了不少石铲、石斧、石刀等农具,陶器已经相当进步。凡此种种,与历史文献记载和传说的“神农时代”十分吻合!这一地区理应是神农氏的重要历史“平台”。

  更令人关注的是,文献记载作为“神农氏”之后“英雄时代”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相关传说与同时代遗迹,在晋南及高平周围多有流传与发现。高平南邻黄河对岸的新郑“黄帝故居”,以东的濮阳有黄帝的“继任者”颛顼与帝喾的“二帝陵”,西邻“尧都平阳”,西南的平陆即古“河东”虞舜之所在。高平在上述传说与文献记载的“五帝”所在地之“中”,可谓“众星拱月”!

  此外,高平是关于神农氏传说最多的地方和祭祀神农氏活动最丰富的地方,晋南、高平又是中国粟作农业最重要的区域;关于神农氏与高平相关联的历史文献,不但年代早、数量多,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古代碑石、墓志作为支撑。加上山西考古工作者在高平发现的羊头山李家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仰韶文化遗存,均把神农故里指向高平,也成为探索、研究高平与神农氏历史文化的基石。

  山西的炎帝传说与粟文化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胡泽学

  山西农业历史悠久,有关炎帝的传说很多,炎帝文化非常浓厚。而晋东南地区的粟文化丰富多彩,足以同炎帝文化相关联,构成特有的炎帝文化和粟文化。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业的鼻祖,炎帝传说的版本很多,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遗迹数量,无论传说,还是民间习俗,没有哪一个地方比得上上党地区炎帝文化的深厚,炎帝与太行、太岳之野有过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上党地区封闭的地理特点,使原始的东西较少受到冲击,得以保存,甚至连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所用的炊具,也可以在此地当代人的生活中找到踪影。炎帝传说与有关民俗赖以幸存。晋东南地区有许多以“羊头”、“羊神”命名的山岭,通过文献考证我们不难发现似乎“羊头”、“羊神”是伴随着炎帝的活动而出现的。这里还有大量羊崇拜的习俗。高平羊头山上的碑座,不是像一般碑座那样,雕成所谓“龟驼碑”的形状,而是雕成一只硕大的羊。众所周知,炎帝姓姜,是古羌人的一支,“羌”、“姜”二字都从“羊”。这种习俗显然与原始时代的羊图腾崇拜有关,是炎帝氏族的图腾。

  粟,中国远古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并在黄河流域大量种植,在以种植谷子为主的黄河流域的氏族公社中便产生了谷物图腾。山西是我国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这种谷物图腾经过历史发展,被当作一种风俗残留民间。如今,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很多有关粟和谷物有关的习俗,尤其在晋东南地区,不仅是粟的主产区,也被认为是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的地方,这里有关粟的民间习俗非常丰富,比如每年春节,人们都有祭炎帝的习俗,用小米做成捞饭和菜焖起来后摆上桌敬供炎帝,秋收后,有在家中“谷”祀的习俗,家家户户用软米、黍蒸成糕,敬谢五谷老爷。从这些民间习俗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地区与炎帝的密切联系。

  炎帝文化与晋学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有智、吉淑娟

  炎帝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晋东南一带形成的“炎帝文化圈”,既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晋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晋东南地区保留了大量的炎帝文化遗存,逐渐形成了以高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炎帝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以炎帝发祥地——高平为中心,北达沁县,南抵泽州,东到陵川,西至沁水,其分布范围涉及今天的长子、长治、潞城、黎城、襄垣、沁县、屯留、壶关、陵川、泽州、沁水及高平市,集中分布在高平的羊头山、长治的百谷山、长子的发鸠山及其周边的村落中。从炎帝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以高平羊头山为核心的炎帝文化,随着炎帝部族的不断迁移流动,使得与炎帝有关的传说、祭祀、习俗传播流变,绵延至今,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晋东南炎帝文化圈。

  既然炎帝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晋东南作为炎帝文化圈的形成地,在晋学研究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首先,它是晋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文化、尧舜文化当是晋文化的根脉所在,晋学研究万不可忽略晋文化的重要源头。不仅如此,如果新近发现的高平羊头山神农城遗址得以证实,那么炎帝传说可能变成信史,中华文明的年轮将会向前推移240多年,晋学研究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其次,它是晋地文化精神之所在。炎帝文化承载了远古先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绵延不绝,流传至今,在我看来,炎帝精神,一是敢为人先的探索创造精神,一是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传承炎帝文化 推动转型发展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刘焱

  以下是我就高平市“炎帝文化文脉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想法。

  首先要高度重视炎帝文化文脉精神传承创新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当前传统的固有价值体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要强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魂与文化根,就要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让海内外中华同胞、遍布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认祖归宗,在炎帝文化的相互冲击、激荡、碰撞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身份感。因此,要站在重塑民族信仰与重建精神家园的高度、认识这一工作的意义、价值与内涵。

  其次,要以传承续写炎帝文化的文脉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价值挖掘与呈现功能,策划、设计和开发好“高平是区域文化产业体系的转型与发展”这一主题。要遵循“跨界·融合·共生”的理念,将高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要求与突破瓶颈的现实路径选择结合起来,努力让文化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里面有两个小建议:首先,开发设计好“高平大地艺术博物馆文化旅游”项目,以羊头山为中心区,以原始、原貌的自然景观为依托,推出大地艺术博物馆文化游;其次,做好“高平市文化标识系统”的研发设计工作,让高平丰富珍贵的炎帝文化资源符号化、清晰化、专业化,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进入民众心里。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讲好炎帝文化故事。围绕炎帝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策划传播,运用多媒体软件,创作出大量不同艺术形式、适合不同群体,尤其是让年青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力争通过做深做细做出精品,让蕴藏在高平土地上的有关炎帝的传说、故事、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等都活起来,发挥出“以文化人,以文化心”的作用。

  神农氏与太行山地区关系之考察

  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毓庆

  关于炎帝神农氏,论者多以为起源于陕西宝鸡。检索先秦文献却发现,无论是神农氏,还是与神农氏发生过关系的古方国,有关神农氏活动的记载皆集中于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这说明,太行山地区应当就是神农氏的老家。而“宝鸡说”却找不到任何根据,“宝鸡说”所据以立论的“姜水”,据《山海经》言则在太行山中。

  在汉唐以降的文献中,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记载最受人关注的是他的一连串的别号:列山氏(或作烈山氏)、连山氏、伊耆氏等。我们认为,这些别号决非臆造,应当是有史料作为根据的,可看作神农氏集团中成员之名。这些别号大都与太行、太岳之野地区有关,与神农炎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把这一地区认定为上古神农氏活动的重要区域是有根据的。

  从方志中看,古代太行地区有神农遗迹八处,而最集中的则是高平羊头山及其周边村落。关于神农氏的祭拜建筑,也大都集中在高平。太行山地区留下了大量关于炎帝的碑刻,堪称为全国之首。就炎帝的传说而言,今知者只有羊头山周围有密集的传说以及相关的传说遗迹。当地炎帝传说具有史诗性、密集性、物证性的特点,很可能为原发地传说。而在太行山地区至今仍存有大量有关炎帝的习俗活动,尤其是对羊的崇拜,都可以看到神农氏信仰的痕迹。

  从方志记载,到庙宇、碑刻、传说以及民间习俗,如此浓郁的神农文化印痕,据目前笔者所知,在全国实属罕见,这无疑是神农氏发祥于太行山地区的又一佐证。

  从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粟作农业考古发现来看,神农氏的传说及其发祥,应当是与粟作农业的起源相联系的。从生态环境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太行山地区更具有“文明之巢”的功能和更适宜黍稷生长的环境,从该地的考古发现中可得出结论:中国北方最早的粟作农业遗址聚集于这一带。因此太行山地区是中国粟作农业的发祥地,也是神农氏活动的主要区域。

  高平炎帝文化研究的几点意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谢尧亭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状态:有遗存有自证资料的历史,比如商代晚期以来的历史;有遗存无自证资料的历史,比如商代早期的历史;无遗存无自证资料的传说历史,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高平羊头山显然属于第二种。

  高平发现的炎帝遗存很多,不一一细说。文献记载最早的是西晋的《上党记》和北魏的《风土记》。炎帝遗存和文献记载年代也都在西晋以后。从方法论上来讲:1、炎帝神农氏与仰韶文化的年代都在距今7000—5000年前,而目前发现的文献记载和炎帝遗存最早距今1700年,以晚期记载和遗存论证早期的传说历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考古发现仰韶时期的遗存在羊头山上,但并不能证明这些遗存与炎帝神农氏有必然的联系。3、炎帝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考古学文化又是不同的文化概念,应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4、炎帝文化遗存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都有发现,这说明炎帝人群存在繁衍、迁徙的过程,应该动态地看待这种现象。5、所谓的黄帝陵、炎帝陵、尧陵、舜陵等,其实都是后期人们的附会传说,并不是真实的陵墓,不具备考古发掘价值。

  但炎帝族群在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如何证实其历史遗存需要不断地发现与研究。我们应当进一步从时间、空间、源流上下功夫寻找自证型材料,去深入研究炎帝文化。

  高平具有炎帝故里的特征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首席教授 李玉洁

  目前关于炎帝故里有许多说法,但是从文献记载、地理地貌环境来看,高平比较符合史籍所记载的炎帝故里的特征。

  从至今的考古发掘可见,晋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古文明。山西是目前中国发现旧石器地点和遗址最多的地区,达300多处,已经发掘的约30处。旧石器晚期的遗址,主要有著名的晋东南沁水下川地点群,晋西南蒲县薛关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等。其中,下川遗址附近普遍发现粟类作物的野生祖本“狗尾草”的存在,,其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基本与文化遗存的海拔高度相一致。有专家认为,无论从考古发现,野生分布,还是遗传关系证明,都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断言:粟是在我国黄河流域首先被培育的。下川遗址地处黄河中游,这里发现了我国粟的原始祖木植物狗尾草,很多学者认为这里是粟作农业的起源。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是中国农业最早的发明者,那么晋东南的沁水、高平一带当是我国粟的起源地,也是炎帝部族活动的最早地区。而湖北随州当属于南方,不种黍稷之类的谷物,炎帝当是活动在北方的一个部族,自被黄帝自打败之后,可能向南方迁徙,所以湖北随州应是炎帝迁徙之地。

  另外,在有关炎帝故里的历史文献中,《国语·晋语四》被认为是最早记载炎帝诞生地的史料,里面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郦道元指出,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但《山海经》卷三又《北山经》记载:“(发鸠山,位于今长治市长子县)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姜阝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经过考证,《国语·晋语四》中之“姜水”与《山海经·北山经》中之“姜阝水”,应是同一条河,姜水应在今山西高平县境内,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的解释是错误的,所以炎帝发祥于山西高平一说是有道理的。

  发挥好羊头山的地标作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田建文

  山西高平有座羊头山,羊头山上遍布着神农炎帝文化的遗迹、地名、村名和庙宇、石刻,这是谁都否认不了的事实。现从高平神农炎帝说起,谈几点看法。

  历史传承的方式有三种。1、传说和神话; 2、文献和典籍,所谓“正史”; 3、考古和文物。有两篇考古文章,指出了神农炎帝的存在时间。苏秉琦先生在《中国远古时代》中指出:黄帝、炎帝、蚩尤互为对手,是一个时间段的人,处于仰韶文化后期。从袁靖先生在《动物考古学揭秘动物与人同行的历史》中可得,如果神农炎帝真的与羊、羊头山、姜姓有关系的话,通过考古学考察,距今最少也有5500年。

  高平羊头山发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细石器文化,所以山上和周围分布着仰韶文化遗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从现有的遗址和遗物看,高平肯定经历过五帝时代,神农炎帝的故事和事迹较早、较完整地保留在羊头山。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地标”,指示着人们的心理位置。古时候没有高楼大厦,高山峻岭就成了天然地标了,羊头山便成为了高平及其附近地区神农炎帝信仰、崇拜的地标。

  如何发挥好高平羊头山的地标作用?就神农炎帝文化而言,就要深入挖掘以高平为主的上党地区炎帝的人文材料,包括一万年前的李家庄细石器文化遗址,羊头山仰韶文化遗址,以及附会在神农炎帝身上的遗迹和遗物,还有当地的民风民俗;同时还要做好已有古建筑的复原、修缮工作,要讲清楚神农炎帝文化在高平羊头山流传至今的前因后果,只有这样才能让炎帝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