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芳 徐军利
泽州县下村镇史村,曾经的经济强村、文明之星。然而,自2014年10月起,该村却进入“多事之秋”——村民们因住宅楼集资款被挤占挪用、幼儿教育得不到解决、老年人无活动场所、公车私用、财务管理混乱等多次到市、县集体上访,未富先衰、未富先负的乱像引发人们对“秋之惑”的不舍追问。
2015年下半年,史村人可谓是惊喜交集:通过民心“普查”、问题“起底”、医治“顽疾”、问责“惰政”等,史村浴火重生,有了大变样,人心重新凝聚,活力再次焕发。
仅仅半年时间,一个让当地党委政府提起来头疼、叫群众想起来发愁的乱摊子,经历了怎样的由“乱”到“治”的嬗变,带给乡村治理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史村。
深挖“乱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党支部换届前,村干部只为自己谋福利,村里的大事小事都不管,全村人心涣散。换届后,大事小事抓得紧,赢得了老百姓的好感。”谈起半年来的变化,史村老党员李文政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史村位于泽州县西部的长河岸畔。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毗邻晋煤集团成庄矿优越的地理条件,先后建起砖厂、水泥厂、面粉厂、型煤厂等多个企业,率先在晋城市达小康,还被评为全省“创建安全乡村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后,该村又陆续建起“绿之丰”农业产业园、昊远工贸公司、达鑫金属网厂等5个企业。但村党支部一度重经济、轻党务、村务工作简单化,致使村民自治制度逐渐弱化,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集体资金逃避监管,随意支配。特别是因企业扩张挤占挪用村民集资款上千万元,引发群众集体上访,成为“出名挂号”的上访村。
2015年,省委巡视五组多次深入下村镇和史村,与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为整顿治理出谋划策。市、县领导也多次深入史村调研走访,同年5月中旬,泽州县委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进驻史村,开展全方位走访调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920份,走访党员群众380余人,召开了6次座谈会,设立意见箱,梳理出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内财务管理混乱、滥用权力、公共设施投入不足等18个问题。
从走访调查情况来看,史村之乱,根子在于公权力运行出了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党支部不作为,宗旨意识淡化。全村2800余人,其中适龄入园幼儿130余人,但村中无幼儿园;60岁以上的老人近400人,日常活动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几间平房里;村中古庙为元代建筑,亟须修缮;舞台也年久失修却迟迟未动工,村委办公楼却装修豪华。二是滥用权力,缺乏监管。5个村办企业在上项目工程中,挪用群众上千万元集资房款,造成先建的1—4号住宅楼交不了工,后规划的5号住宅楼无法启动。三是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该村45户党员、干部占用集体土地和房屋各自开展贸易经营,却多年不上缴任何费用。全村9辆公车,私用成风。四是常态化管理不到位。农网改造、基础设施改善不到位,村容村貌既脏且乱,村风民风每况愈下。
在清理整顿中,工作组还发现:史村共73名党员,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40人,占54.8%;35岁以下的仅15人,占20.5%,年龄结构明显偏大。73名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人,高中文化15人,初中以下48人。党支部整体战斗力不强,加之党组织生活徒有形式,致使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化,党员“双带”能力不强。
治“乱”之策:强基固本抓发展促和谐
按照省委巡视五组的要求,泽州县纪委先期介入,对群众反映史村原村委会主任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彻查。通过初核、立案调查,最终移送司法机关刑事拘留,去年6月30日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工作组进驻史村后,清查登记了“三资”状况,严格审计了村办企业财务和收支情况,对45户党员、干部占用集体土地和房屋,未与村委签订租赁合同予以清查,对失职渎职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把抓党建与保稳定、促和谐、惠民生紧密结合,从严从实推进党建各项工作。
健全班子夯基础。经下村镇党委提名,去年6月29日,史村第一届党总支成功选举产生。政治素质高、党性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下村镇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常斌毅全票当选为史村党总支书记,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董泽斌同志全票当选为党总支副书记。随后,选举产生了3个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党总支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我为史村献一策”“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43次,义务劳动186次,收集发展对策27条,全体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完善机制赢民心。建立健全党组织“三会一课”等23项制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等11项制度,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资金管理13项制度,建立村务跟踪督查等11项工作制度,有效解决了“一言堂”。
建立干部轮流坐班、周一例会制度、早上点签制度和两委班子成员值班制,健全团、武、妇、治保、民调等组织机构,确保党组织24小时不失联,促进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史村的新班子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惠民工程得民心。新班子边给群众算经济账、发展账、得失账,边扑下身子带领大伙儿整治村容村貌,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去年6月18日,该村1—4号住宅楼全部竣工,分配到户185户,并投资160万元,对住宅小区绿化、亮化,建成2处健身广场和1处群众办喜事的大厅。追缴回挪用村民集资兴建5号住宅楼的房款,通过公开招投标,现已开工建设。村里还调整充实了环卫队伍,加强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的日常管理。投资43万元,将原村委办公楼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公开招聘了8名教师,使137名适龄幼儿全部入园。投资33万元,将原老年活动中心改建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设了活动室、图书室、休息室、餐厅。2015年重阳节,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100元福利,为10名伤残工人补发了8844元伤残补助金。
经济提速促发展。集中力量开展了“三资”整顿工作,规范村办昊远工贸公司生产经营合同,以每年18万元成功对外承包经营;“绿之丰”农业园区收归村集体经营,以每年50万元公开对外承包;积极与晋煤集团成庄矿沟通,扩大村办达鑫金属网厂的业务。村委原有的9辆公车,1辆皮卡车过户到村办达鑫公司用于业务使用,2辆车冲抵住宅楼部分建设款,剩余6辆经资产评估,公开拍卖,拍卖成交价17.05万元,净增值3.95万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史村的嬗变再次印证了这一论断。半年来,为了融洽干群关系,泽州县委书记赵新年多次到村里和干部、群众促膝长谈,了解百姓期盼。为了用最快速度解决矛盾,新上任的两委班子成员一户一户登门拜访,一项一项把脉问诊,边给群众算经济账、发展账、得失账,边扑下身子带领大伙儿整治村容、堵塞漏洞、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全村人拍手称快。
治“乱”启示:巩固基层组织,提升治理能力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赵新年说:“史村问题的本质是法治不彰的问题,少数人把一个村闹得乌烟瘴气,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乡村治理,关键在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班子廉洁、务实、负责,处处为大局着想,真心为群众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群众的心自然就归属了村‘两委’这个核心,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探寻史村由乱到治的轨迹,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富民强村,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班长’”。村党支部肩负着带领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担,必须选好“班长”,配强班子。村两委班子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启示之二:富民强村,要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农村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往往就在于事情刚开始时无人管,“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的怨气得不到宣泄,小问题酿成大祸端。基层党组织要及时解决热难点问题,定期不定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确保民意诉求渠道的真正畅通。
启示之三:富民强村,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行动是否到位,是做好新时期下群众工作的关键环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党员干部要尊重群众、关心群众,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