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央视曾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大国工匠”专题片,对从事航天、高铁等行业一线的专业技能“工匠”们进行了系列报道。国之“工匠”奋发有为、辛勤敬业、默默无闻、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想,“工匠精神”就是对像他们一样甘愿置身于平凡岗位的千万普通“工匠”们毕其一生、孜孜以求、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醉心于一己技艺的极致追求,执着于民族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褒奖和诠释。
伫足回望,勤劳智慧的先辈们曾创造出了璨若星河、空前绝世的人类文明和盖世奇技。从鲁班的榫卯“规矩”到李春的赵州桥,从美仑美奂的木雕、砖雕、石雕乃至徽雕到惊世绝伦的古建园林、陶瓷器具、明代家私、“浑天仪”、景泰蓝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可谓能工如云,巧匠辈出。“工匠精神”在古老文明中接续传承。中华民族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原本不乏“工匠精神”,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资本利益的驱使下,社会心态逐显浮躁,“工匠精神”渐次式微,唏嘘!“工匠”似乎已沦落为一种养家糊口的“卑微”,“工匠精神”则几近荒芜。当在有识之士奔走倡导下疾呼“非遗”保护之时,“工匠精神”恐已陷“濒危”之境。
二战之后,站在废墟之上的德国人曾中气十足地放言: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我们还有80万产业工人。短短的几十年,“德国制造”征服了世界。同样的岛国日本,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又何尝不是依靠精细严谨的潜心务实的家族式代际传承的“工匠精神”而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呢?今天,我们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工匠”的基石和“工匠精神”的引领无疑是支撑这一转变的坚实基础。如果说“工匠”的量度可以短期由在市场转型导引中培养集聚,那么“工匠精神”的质变则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首要的是取得社会成员对“工匠”人文社会地位充分尊重的共识,这种共识离不开市场对“工匠”社会价值的物化褒扬,更有赖于政府主导下对“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对此,政府和市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到此,应该为总理报告所倡导的“工匠精神”点赞!
“工匠精神”,核心在精神。精神,只有精神,才是支撑一个群体生存发展不断壮大的不竭源泉,才能最终赢得世人的尊敬和认同;只有精神的丰盈,立世才有底蕴,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富有。说到此,难免让人联想到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国人,西欧挥金,东瀛扫货,北美置产,所到之处尽显“土豪”风范,但终因缺少了某种精神的氤氲,很难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同,自身收获的恐怕也只能是残缺的“获得感”。回过头来再审看,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瓦砾焦土积贫积弱的基础之上,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以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气度和中华民族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仰慕,乃至在征服敌人的同时赢得了对手的敬重。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有了这样坚实的依托,又有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厚土,“工匠精神”的唤醒勃发还会远吗?
愿“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愿民族精神永续传承,愿“中国梦”早日成真!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