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城 > 专题报道专题报道

闻道聚寿山——聚寿山书院“中华孝道”国学公益课堂侧记

来源:太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6/15 11:30:04

闻道聚寿山——聚寿山书院“中华孝道”国学公益课堂侧记

  文/本报记者 吴希莲 图/谢素英

  汉字中有一个非常有意蕴的字——“道”,百度百科释义为: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关于“道”,中国的古圣先贤就有了他们精辟的见解。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曾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那么“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是一缕柔软的气息,还是一种刚硬的道理?5月12日,本报记者随着80名国学同学,走进了聚寿山书院。12日—14日,书院的“中华孝道”国学公益课程开讲,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孝经》——以孝为载体的闻“道”、悟“道”之旅便从这里开启。

“中华孝道”国学公益课堂上,学员们在认真听讲。(2016年3月摄)

规矩做事之“道”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篇中,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在聚寿山书院的课堂内外,“规矩”与“礼数”俯拾皆是。

  5月12日上午9点,甫一掀开书院门帘,记者便被眼前的景象搞“懵”了:两排身着黄白相间古装的“书童”躬身90度向我们行“见面礼”,面容和善,态度谦恭。让人有“穿越”之感,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

  同学们首先在签到处人手领到一个学员牌,牌子的正面写着“止语”二字,背面是各人姓名。“止语”在聚寿山书院是一项相当严格的“规矩”:4天的学习过程中,学员是全程不能讲话,更不能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的。这样做,最大程度保证了严肃的课堂秩序。据称,古时学堂里课堂纪律的首要一条就是“止语”,以达到止语通心、止语养智、止语静学。

  除了“止语”这一条,还有更“狠”的一条,就是全程封存手机:学员们全都得“上交”自己的手机,与外界“断电”。这条看似不近人情又有点匪夷所思的“规矩”,学员们全都照做了——大家就是要“原汁原味儿”地当一回古代的学童。

  第一天的课程就这样开始了,学员们从宿舍出来后,在走廊排好队,前边由一位“书童”引领着进入位于4楼的教室。在教室门外同样站了两排统一着装的“书童”,见面后齐刷刷90度鞠躬,口里喊着“老师好!”对于生平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排场,受过如此礼遇的学员们来说,着实有种“受宠若惊”的惊诧。

  宣布课堂纪律并抄录作息时间表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学习了行“大礼”、“小礼”,大礼是行给轩辕黄帝与先师孔子的,小礼则行给老师,全部是90度的鞠躬。体现在课堂上的“礼数”有,向授课老师鞠躬问好,向老师口头致谢“老师好!”“谢谢老师”如此这般。在一天近9个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这样的“礼数”会重复多次,不断地弯腰鞠躬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初来乍到的学员们笑称,原来,古人们在课堂上无形中就锻炼了身体!

  最可怕的“礼数”还不在课堂上。每日的早、中、午三餐,学员们在餐厅内也不能有丝毫差池,就餐也要讲“礼数”。首先,有“童子”为你躬身端上盘子、递上碗筷,而出于礼貌和礼节,你必须以同样的礼数“还”过去,这可是现实版的“礼尚往来”啊!然后,就餐的时候,有“童子”单膝跪地,为你送上纸巾,并几次三番为你送上你可能需要的“加餐”和“加菜”,一个普通人受到时如此“大礼”,着实有些难为情。难为情怎么办?就要有所“表示”。

  怎样表示呢?好好完成课后“节俭作业”——书院仅为每位学员发一张餐巾纸,小小的一张餐巾纸够干什么呢?可能平时只够擤一下鼻子、擦一下嘴就被丢掉了。然而,在这里,你需要用它擦完嘴,再擦盘子、筷子和碗。这是一间自助餐厅,你必须节约粮食、适量取食,如果用餐完毕后你的碗中仍有剩汤、剩饭、剩菜,就会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惜福”吃掉。《治家格言》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你自己浪费了粮食不说,怎么还忍心让别人吃你剩下的饭菜呢?那么好,你就必须做到吃多少打多少,坚决不剩饭菜,你的“节俭作业”也就圆满完成了!一天、两天、三天……不知不觉,节俭已经成了你的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就是“国学”的魅力,绝不止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这些在里惜福吃剩饭、剩菜的“童子”们,他们可不是主办方请来或雇用的“职工”,而是主动报名来书院无偿奉献的“义工”。一位义工这样讲,“通过服务别人,我用国学的精粹滋养了自己和他人,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更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些“义工”可都是大有“来头”和故事的,他们有的是企业老总,有的是公司白领,有的是母子,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姐妹、兄弟。他们结伴来到这里,看似耗费了时间,实则充实了生命。他们年龄最小的才只有十五六岁,最大的已经年过七旬。他们在课堂组、后厨组、餐厅组、房间组每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职,每天凌晨5点起床、晚上要忙到11点多,格外地辛苦。由于学堂的“止语”要求,他们与学员的交流并不多,但他们用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服务汇成一条“无声”的国学河流,流淌进学员们的心窝。

  本期的授课老师是市儒家文化促进会会长郭晋良,他也是一位免费授课的义工,郭老师围绕《孝经》的核心“孝行天下”,为学员们列举了发生在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不计其数的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展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要孝敬父母、长辈,友善兄弟姐妹、邻里、同事,爱家、爱岗、爱党、爱国,这些自然而然就融入了学员心里。每一节课都是掌声雷动。

本分做人之“道”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以井然的社会秩序为基础的,而家庭、单位是国家和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它们的秩序靠什么来维持呢?此次国学课程体系便将“孝道”巧妙植入了各个细胞,像庖丁解牛那样将“道”分而解之,依大家在家庭、单位、国家中所处的位置将“道”捋顺。其中,几个“孝道”画面在记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深刻程度恐怕终身难忘:

  画面一:给父母写一封《忏悔信》

  聚寿山的夜晚是静谧的,夜里9点,群山已经沉沉入睡,而学院的课堂上却还是烛光点点。课桌前,学员们埋着头一字一行、工工整整地在信纸上给自己的父母写下一封《忏悔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敬孝一定要及时。我们的父母有的健在,有的已经过世,有的正躺在病床上与病魔进行着残酷的斗争。为人子女,此时此刻就是要回望自己的来路,坦然面对灵魂,写下自己对父母的肺腑之言。

  有几位学员走上前台,还未张口已涕泗滂沱。“我在3岁时就失去了母亲,母亲,我多想你啊!我只好把对你的爱倾注在婆婆身上,孝敬她老人家一衣一饭……”“在天堂的父母,您二老好吗?如今我也已经成了一位老人,成了几个孙子的爷爷。我虽然没有机会再孝敬您二老,可我会把您二老给我留下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美德在咱们家的后代中传承下去!”“妈妈,您卧病在床,身体饱受病魔的凌虐,身在外地的女儿却不能在床前尽孝,为您分担!母亲您受苦了,女儿不孝……”每一次分享都会引来台下如潮的掌声,泪水与感动如夜里的潮汐悄悄地在人们心灵的沙滩上涨起来,而身后忙碌的生活、繁重的压力、喧嚣的世界远去了,模糊了……

  画面二:认祖归宗

  这是第二个晚上的晚课。主办方为学员们每人发一张《认祖归宗》卡,上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外祖父母,要求把他们的名字端端正正地书写在卡片上面。能全部书写完整的人很少,那一刻,大家沉默了:自己的祖宗自己都不认识,这是多么大的羞愧啊?是啊,在物质文明日益崛起的当今,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到底少了些什么,以至于让我们如此空虚?在与祖宗、与自己的谱系对话的当儿,我们彻悟了什么道理?家族的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不能少!必须马上捡起来!一棵大树只有找到自己的根,才会得到源源不竭的供养,这是大家的共识。

  画面三:立下孝行誓言

  这是第三个晚上的晚课。学员们在《孝行誓词》卡上认真眷写下自己的孝行誓言,他们的举动,他们写在卡片上的内容,他们对着天地读出誓词的瞬间,那种力量让人震撼。

  《孝行誓词》卡有四个分类项,小孝(孝亲)、中孝(孝企)、大孝(孝国)、至孝(孝行天下)。学员们是这样写的:“我要更正自己的言行,学会孝顺父母的身心,顺着他们的意愿行事!”“我会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我要服务好我的每一名顾客,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立誓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我要珍惜国家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绝不铺张浪费!”“我要做一盏灯,用微弱的光芒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他们,帮他们,与他们和平相处。”“我要尊敬我的领导,与同事们友好共事,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热爱我的校园,回去后要好好学习,言必行、行必果,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学员中一位电视媒体人的誓词最为精彩,特在这里摘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尾,并飨读者。

  小孝(孝亲):敬父母,侍双亲,为子表率;恭兄长,友弟妹,不辱祖先。

  中孝(孝企):战战兢兢,无愧三寸话筒;勤勤恳恳,有益万千观众。

  大孝(孝国):学悠悠传统文化,做堂堂炎黄子孙。

  至孝(孝行天下):四海皆兄弟,做人无愧天地;天下心为公,做事莫欺天地。

  “朝闻道,夕死可矣。”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悟到、找到自己的“道”,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