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我市遭遇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降雨,特别是7月18日至19日的特大暴雨,导致陵川县12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境内多条道路被冲毁,大量房屋、农田受灾。灾情面前,陵川县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科学应对,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形成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奋力夺得抗洪抢险的阶段性胜利。日前,本报组织采访小组,深入陵川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现场,探寻抗洪救灾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进一步弘扬正能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提振信心,积极行动,强化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各项工作。今日起,刊发陵川县“7·19”抗洪抢险救灾纪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特大暴雨彻底摧毁了陵川县马圪当乡古石桥,7月21日当地党员干部抓紧抢搭简易便桥,转移受灾群众。李艺平 摄
“7·19”特大暴雨,致使陵川县大部分乡镇河水暴涨,洪水肆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在这场特大灾害面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陵川县科学应对,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共同凝铸成抗灾救灾的铜墙铁壁,共转移群众813户、2845人,转移外地游客470余名,全县22座中小型水库,无一溃坝决口,在特大洪灾面前无一人死亡。
洪水袭来,责任不沉没;关键时刻,干部有担当。
特大暴雨突袭 罕见洪水肆虐——洪灾面前考验的是各级干部的责任担当
2016年7月19日凌晨1时至下午6时,陵川县遭受有记录以来最强暴雨袭击,特别是东部山区的古郊、六泉、夺火、马圪当四个乡镇,降雨时长持续17小时,平均降雨量均超过250毫米以上。马武寨村更是达到了484.6毫米,超越历史极值。武家湾河最大流量达每秒3000立方米,超越历史最高水位。坪曲线等省道塌方56处,石马线等县道塌方294处。猪头山、武家湾等水库、河道不同程度受损,大磨河提水泵站被淹。电力通讯线路杆塔倒伏、损毁严重,马圪当乡大部分区域通讯、电力中断。暴雨还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害,全县12个乡镇共有3536户10423间房屋被淹,702间房屋倒塌,冲毁、淹没大田作物7.4万亩,绝收8700亩。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3亿元。
灾情就是命令!
危难关头,考验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陵川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发生特大洪灾的信息,引起了国家防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7月20日,海河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刘雪峰局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姚海平亲临一线,实地察看灾情。同日,市委书记张九萍带领市直相关部门一把手,赶赴陵川县潞城镇上郊水库,马圪当乡横水村、黑猫沟路段以及黄围山景区等地,指导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7月19日,市长刘润民坐镇市防汛指挥部,密切关注汛情,两次召开全市防汛紧急工作会议,指挥调度防汛抢险工作。副市长茹栋梅与陵川县党政领导石云峰、胡晓刚一道,指挥指导全县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7月18日夜,古郊乡党委书记兼乡长郭永正几乎是一夜没有合眼。19日凌晨3点多,雨越下越大,郭永正心里有点没底。他拨通了分管防汛工作的副县长原红芳的手机:“原县长,这雨下得太大了,估计情况不妙啊!”原红芳叮嘱郭永正,迅速召集党员干部下乡进村,查看灾情、转移群众。一大早,郭永正就与其他几名主干分头奔赴各村。早上8时,古郊乡的五个片区责任人、所有包村干部全部抵达各自所包的片区、村庄,组织转移群众。
原红芳也没敢再睡。早上还不到六点,他就带着县政府办副主任冯伟等人冲进了大雨中,直奔古郊。与郭永正会合后,原红芳匆匆忙忙往灾情较为严重的上湾村赶。陡涨的河水拦住了去路,原红芳和郭永正登上一辆车厢里装满石头“压阵”的皮卡车,强行冲了过去。亲眼看着乡村干部把低洼处的几户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他俩又马不停蹄地奔赴锡崖沟村。车辆即将驶出王莽岭隧道洞口时,一股洪水、夹杂着泥石从天而降,差点砸在车上。没办法,原红芳只好改道赶赴六泉乡。一天的时间里,他冒着大雨先后深入古郊、六泉、夺火、马圪当乡的部分重灾路段和村庄,了解第一手情况、督促群众转移、研究抢险方案、指导灾后自救。
接到下乡住村的指令后,古郊乡武装部长吴蒙蒙开着自家的轿车迅速抵达上河村,道路损毁车辆无法前行,他将车停放在一处看上去相对安全的路段,冒着大雨进了村。谁也没想到,突发的山洪很快漫上路面,将他的轿车卷入洪流。等后来找到时,这辆价值10多万元的轿车已经彻底损毁,成了一堆废铁。
作为此次汛情最重的地区,马圪当乡经受着断路、断水、断电、断油,甚至是断菜断粮的空前考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危难关头,乡党委、政府临危不乱、果断处置,确保了全乡在特大灾害面前各项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
19日早上,武家湾河河面开始迅速抬升,突发的洪水冲进乡政府大院、冲进办公楼。乡党委书记原晋毅和乡长万军红迅速组织力量,调来铲车、挖掘机,将河岸上的群众和游客往山上转移,将路口进行封锁,又冒着倾盆大雨值守在河边,阻止部分强行过河的游客上桥。乡党委副书记郎志峰所包片区六个村全部为重灾区,路断了,交通工具短缺,他就和包村干部一道徒步巡回检查,嗓子喊哑了,一度几乎失声,但他匆匆吞片下火药,又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下,乡政府党员干部全部奔赴一线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全力以赴抗洪抢险,帮助群众恢复生产。
组织高效得力 应对科学有序——洪灾面前考验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如此重大的灾情面前,能够交出这样的一份答卷,得益于陵川县防汛应急反应的组织高效得力、应对科学有序。
进入今年主汛期后,陵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防汛任务重、压力大的乡镇和村,督导防汛抗灾工作。县防汛办围绕气象预警、重点部位、重点工作,严格落实责任人、打足打好提前量,最大限度防范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同时重点督查各级应急值守情况,建立了督查问责机制,确保重点部位防汛人员在岗履责,重点险情现场抢险救灾有序组织,重大部署调度事项落到实处。
各乡镇均建立起乡镇主要负责人坐镇指挥、乡镇干部包村负责、村级干部到点落实的责任体系。各乡镇、村根据雨情水情险情的变化,实施即时对接,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抢险人员调配、救灾物资保障、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全县气象、交通、水务、通讯等部门随时待命,确保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
7月初,陵川县就对水情、雨情、汛情进行了科学分析研判。气象、水文部门建立了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形成了全域覆盖的灾害天气、水文监测网络,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雨情、汛情。7月17日、18日,接连接到省市防汛预警通知后,陵川县立即启动防汛应急Ⅱ级响应。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全面落实24小时巡逻查险排险机制,增强防守力量,备足抢险应急物资,突出应急值班值守,确保指令和信息畅通。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详尽的防汛抢险预案,当19日汛情来临时,各乡镇抢险救灾的冲锋号也随之吹响,古郊、六泉、夺火、马圪当四个乡、所有村的乡村干部全部行动起来,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紧张有序地组织人员转移避险,对不愿意转移的采取劝导措施转移,做到逐村逐户、不漏一人。
马圪当乡的防汛应急反应快速而高效。原晋毅介绍说,18日上午县里防汛紧急会议之后,乡里下午立即制订出了工作方案,由他坐镇统一指挥协调,传达上情、汇报下情;乡长万军红机动巡查,随时准备应急救援、处理特殊事件;副职领导分三路督促检查、转移群众。19日早上开始,全乡通讯中断,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乡、村两级不等不靠,以村为单元,主动作为。乡里派出的督查组,第一路由乡党委副书记郎志峰、副乡长都晋伟带队向武家湾、长三底方向;第二路由副乡长程劲草、武装部长李红飞带队向大双和双底方向;第三组由乡人大主席团主席赵永军带队向古石、灵岩寺方向,开始了巡查督促、转移群众。果不其然,就在八点多的时候,双底村打来电话说,有几名游客开着车被困在河里,需紧急营救。闻讯后,万军红带人立即赶赴双底村。他们先用装载机把困在车内的4名游客一个个接出来,再用钢丝绳把轿车拖出了激流。十多分钟后,洪峰汹涌而下……
“7·19”特大暴雨当天,锡崖沟住着2500多名外地游客。由于锡崖沟特殊的地理环境,游客大都住在沿河两岸的农家乐,涨河以后十分危险。村党支部按照事先确定的预案,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大雨警示,敦促居住在西崖、里沟等自然村的游客往学校转移。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详尽的防汛抢险预案,当灾情来临时,陵川县交通、公路、水务、移动、网通、公安、高速、民政、防疫等部门闻“汛”而动,不计条件、不讲价钱,一条条“生命线”,在无数干部工人的汗水中实现畅通。
“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在洪灾到来之前及时预警,启动紧急预案,科学会商、分析,利用先进传播渠道,及时准确地将水情、汛情、防汛指挥部命令传达到一线,是赢得这次抗洪抢险的重要原因。”原红芳说。
组织就是堡垒 党员就是旗帜——洪灾面前考验的是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7月19日凌晨起,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强降雨,陵川县古郊乡降水量达262.4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市气象部门发布了橙色预警。古郊乡各村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和洪水威胁,情况危急,形势严峻……
“西庄上村告急!”“东湾村告急!”“古郊村告急!”
在大灾面前,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每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东湾村是古郊乡上上河村四个自然村之一。由于雨量大,河水上涨,冲垮了河道堤岸,导致河道改向,河水直冲东湾村而来,加上村内两条支河,三河汇集,东湾村成了“孤岛”。下午3点,陵川县政府办副主任冯伟,古郊乡党委副书记、包片干部崔巍巍,上上河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庆,第一书记张宇龙立即赶到东湾村已冲毁的堤岸边。瓢泼大雨中,这些党员穿着被淋湿的衣服和能倒出水的鞋子,在湍急的河流上方搭上钢管固定,保证承重,随后在钢管上面铺设竹劈板。他们淌着过膝的积水,走过泥泞的道路来到村里,分3批将53名被困群众送到桥边,走出“孤岛”。
18日夜间开始强降雨后,锡崖沟断电,由于王莽岭隧道出现险情,交通中断,导致锡崖沟物资采购出现大问题。从19日中午开始,连续两天,村里粮绝菜尽,部分游客出现情绪波动。“大家不要紧张,有我们在就不会让大家挨饿!”村干部耐心做工作,稳定游客情绪,派人徒步外出采购物资,保证景区供应。古郊乡和王莽岭景区也积极抢修隧道,开出一条通道,村干部将70多名急于返程的游客护送出王莽岭隧道,耐心做好其他游客的心理安抚工作,保证了景区秩序的正常。
82岁的夺火乡凤凰村老人李松妞和身患残疾的儿子面对院子进水一筹莫展,村党支部书记和小昌闻讯后冒着大雨将老人从房中背出,这边刚在邻居家安顿好,那边老人的房子轰然倒塌。
六泉乡高家村第一书记毋姝娟在与村支书查看灾情的路上,树枝扎穿了鞋底扎进了脚心,鲜血直流。她咬着牙没有作声,坚持在水里、泥里继续赶路。她们帮助羊倌把300多只羊圈进了羊舍,又帮助排水、加固羊圈。
古石村党支部书记任绍飞才30出头,是马圪当乡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村官。洪水来临时,他忙于组织居住在河岸边的群众搬家,无情的洪水涌进他家的面粉加工厂,最深处水位可达70厘米,库房中储存的60万斤小麦和加工机械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多元。
灾难考验面前,基层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普通党员也不含糊,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古石村通往武家湾村的唯一桥梁五一桥被翻滚的河水冲断,众多游客被困河边。62岁的老党员谭全有身着迷彩服,带着一帮中青年“勇士”站在湍急的河流中,肩扛手抬架设便桥,完全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在冰凉的河水中坚持奋战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把木桥架好,又挨个将过河的行人和游客扶过桥面,才放心地离去。
许多老百姓发自肺腑地说:“关键时候,还得看党支部,看共产党员!”
坚守一线,守望相助;无私无畏,党旗飘扬。党员干部在危急关头,筑起了抢险救灾的坚强堡垒。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