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陵川县古郊乡锡崖沟村党支部书记杨阳(中)冒着大雨察看险情,有序及时转移群众和游客。郭玉东 摄
特大暴雨接连来袭,陵川12个乡镇多个村庄告急。
在与这一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搏斗中,村党支部书记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记者在陵川东部重灾区采访了解到,这些支书平时看起来很普通,但关键时刻可不含糊,不怕牺牲,哪里危险往哪里冲;一名村支书,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根标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要求,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义无反顾地冲在抗洪救灾第一线,舍身忘死地坚持在最艰险的地方,带领群众与自然灾害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7月19日凌晨,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大雨倾盆而至。古郊乡昆山村村支书郝桃富从床上跳起来,看着雨越下越大,赶紧叫来村委主任牛双富和会计李进山,仨人披上雨衣,打着手电,在昆山河、常沟河两岸检查汛情,一夜未眠。
昆山村地处沟底,村边有三条河流,村北还有条1700米长、近2米宽的水渠,渠边住了40户120多人以及几十个游客。如果水渠垮塌后果不堪设想。
19日早晨,正在常沟河南岸检查汛情的郝桃富看到河水暴涨,感觉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回到村北去转移群众。见他要过河,郝桃富的儿子赶紧劝道:“你千万不能过河呀,水位太高了,危险呀!”郝桃富头也不回,斩钉截铁地说;“我必须过去,如果被水冲走了,你就回去告诉家人……”话音未落,他拄着木棍,扶着桥边的铁栏杆,趟着湍急河水,小心翼翼地度过了常沟河。然而,昆山河水势更大,把郝桃富阻拦在村南边。在紧急关头,手机信号也没了,郝桃富只好对着河岸大声喊道:“郝贵堂,形势严峻,赶紧转移群众!”“郝支书,听到了,已经开始转移了……”郝贵堂是村里的党员,听到喊声后,立即挨家挨户转移群众。
郝桃富不放心,站在河边连喊带比划一直持续了2个小时,直到对岸的群众和游客全部转移到了村民牛学斌的农家乐里,悬着的心才落了地。此时,他的嗓子喊哑了,两条胳膊也累得抬不起来,浑身上下被淋得湿漉漉的。
在“7·19”抗洪救灾中,锡崖沟村应对及时,不仅确保了村民的生命安全,更确保了2500多名游客的安全。
19日凌晨,暴雨如注,32岁的村支书杨阳不放心里沟自然村的村民,那里住着8户人家,其中一户家里还住着12名游客。这户房子紧挨山体,可山体上悬着一块巨石,十分危险。杨阳带领村里主干,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步行了半个小时来到了该村民家。没想到,这户村民和游客却不配合,杨阳只好叮嘱他们注意安全,随后赶紧前往香椿树凹村察看汛情。看到河水快速上涨,杨阳怎么也放不下心来,又赶紧返回去,硬把12名游客和村民迅速转移到学校。
随后,杨阳又赶到西崖村。随着锡崖沟河洪水肆虐而来,村前幸福桥桥拱下顿时堆满了乱石。一旦桥被冲垮,村民和游客会被困在对岸,形势非常危险。杨阳见势不妙,赶紧跑过桥大声呼喊:“桥快被冲垮了,快出来呀!”村民和游客们听到喊声后迅速跑了出来,被安全转移到了学校。
19日晚上,雨渐渐停了,但电断了,手机没信号,路也不通。游客们十分着急,一部分人非要往回返。杨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次次安抚游客。同时,他立即雇了一辆铲车,配合王莽岭景区,及时清理到路上的落石和隧道内的塌方。20日早晨,杨阳带领村里十几个人,冒着落石的危险,步行5公里,先把70多名游客护送到隧道口,平安送了出去。
古郊乡党委书记 、乡长郭永政感慨地说:“郝桃富、杨阳两名村支书在交通、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没有慌乱,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及时把群众以及游客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
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农家乐注意了,把游客的车尽量往高处停,赶快带着游客一起往高处撤离,不许把游客落下!”马圪当乡双底村党支部书记张晋安大吼道。
7月19日一大早,他就开始组织人员撤离,还特意通知河上游养鱼的农户赶快往山上撤离。一切安排妥当后,总算能松一口气了。就在这时,有人说有河南游客一家五口连人带车被困在河里!原来,这家人想在洪峰到来之前开车撤离,不想车在河里熄火。
洪峰马上就要来临,情况十万火急。要不赶快救援,一家五口将会被即将到来的洪峰卷走。顾不得多想,张晋安一边叫人去开自己家的装载机,一边把情况上报乡里。风雨中,激流里,张晋安协同村民和闻讯赶来的乡长万军红等一起,先用装载机把困在车里的游客一个一个接出来,再用钢丝绳把轿车拉了出来。他们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洪峰汹涌而至……
洪水退去之后,张晋安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趟水接送过往人员,有县里来的各单位救灾人员,有无法趟水过河的老人妇女儿童,有滞留村里的外地游客。每天往返十多趟,小车也多处被剐蹭,但他从无怨言。
由于水势过大,双底村的3个自然村之间被漫水桥互相隔断。张晋安顶着30多度的高温,每天步行30余公里在双底、榆树湾、小后湾3个自然村之间往返多次察看灾情,指导群众清淤清障、灾后自救。由于劳累,40多岁的张晋安病倒了。 乡里的包村干部劝他去医院输液治疗,张晋安却说:“群众的事就是最大的事,我放心不下全村几百号群众的生活呀。”张晋安喝点藿香正气水和感冒胶囊,就又奔赴一线了。
和张晋安一样,古郊乡古郊村支书牛德强也是心里只装着群众。
古郊村紧邻两条河道,村南挨着主河道古郊河,东边还有东河,特别在村南边,住着33户90多口人,是防汛的重点地段。
7月19日上午10时多,看着势头不减的大雨,牛德强二话没说,冲进雨中,挨家挨户通知居住在低洼处的村民赶快撤离。牛德强趟着齐腰的水先赶到66岁的郎安堂家,两位老人正在二楼等待着救援。“大爷,我们来接你啦!”牛德强爬上楼梯喊道。“谢谢,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郎安堂感激地说。他扶着老人下了楼梯,背起走出院门,转移到高处村民家中。
在那些家里没有壮劳力的家户,牛德强背着老人往高处走,大水淹湿了全身,他却浑然不觉,这一走就是四个多小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家中还有60多岁的老母亲,忘记了自己家里也会涌进积水。直到全村人都安全了,牛德强才返回家中。看着泥污满地的自家院落,看着因清除积水连午饭都没吃的老母亲,他愧上心头,老母亲却安慰他:“你是干部,能叫水冲了我,也不能冲了大家!”
20日早晨,洪水渐渐退去,路面留下了一尺厚的淤泥。牛德强手拿铁锹,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在路上清淤,确保行车安全。
在抗洪救灾中,还有一位带病坚持在一线的村支书,他就是武家湾村支书吴保国。
19日上午9点左右,吴保国被排山倒海的巨响声震惊,他站在自家的大门上看到,马圪当河堤坝被滔滔的洪流快速吞噬着。作为村支书的吴保国,倍感责任重大,马上组织村干部到河堤上抢险。面对洪灾,他果断决策,制定了就近转移安置的方案,并和村“两委”班子在每个地质灾害避让区域内,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检查。很快,全村险沟险段的住户全部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
第二天上午,他又带领两委干部,在村中动员群众积极生产自救,及时清淤,疏通道路。村民李苏明养殖的几万斤虹鳟鱼和鱼苗被全部冲走,鱼塘灌满了淤泥,损失很大。当他走到李苏明的鱼塘时,看见李苏明的母亲正倚靠在门边,抹着眼泪。吴保国见状赶紧安慰道,“有党和政府在,我们大家一定能撑过去!”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锹,清理起淤泥来。旁边的李苏明感激地说:“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安全,你们已经很辛苦了,还来帮我,太感谢了!”
经历了一次次科学有序的转移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营救,群众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大灾面前,村支书就是咱的主心骨!”
大灾面前不畏惧,灾后重建勇当先锋
雨来得急来得猛,房屋倒塌,道路损坏,农田冲毁,电力、通讯中断。面对这些灾害,大家不畏惧,不低头,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
挖掘机挥舞长臂,推土车往来穿梭,党员干部群众在清理淤泥垃圾……这是马圪当大双村灾后重建情景。7月20日,肆虐了一天的洪水渐渐退去后,村支书王学军组织村干部迅速进行灾情核实。而他自己顾不上疲劳,亲自沿河堤察看汛情,冒着危险察看山体塌方路段,深入受灾群众家中了解情况。
在核查过程中,王学军得知有五位外地游客害怕洪水灾害,晚上不敢到农家乐住宿,便毫不犹豫用面包车把他们拉到自己家里,把家中最好的房间让给游客休息。随后,王学军又亲自带路,通过塌方严重的黑猫沟路段,把游客安全地送了出去。
洪灾给大双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河堤、道路损毁严重,特别是大双通往乡政府老后湾村的路上山体滑坡3000余立方米,大型泥石流2处,通往双底村地八洞河漫水公路水毁80余米,导致该村交通中断,形成孤岛。王学军没有迟疑,立即组织村里的1辆挖掘机、3辆推土车,2辆自卸车开展灾后自救工作,仅用3天时间便清理了山体滑坡路段和泥石流路段,填平平均2米深长80米的水毁路段,在全乡第一个打通过村通道。
7月21日,六泉乡东双脑村个别自然村受泥石流、滑坡影响、道路根本无法行走。“路不能通的地方,受灾肯定是最严重的地方,我们就是爬山走路也要过去。”面对暴雨造成山体滑坡中断交通的险情,村支部书记武国富毅然爬山涉水,冒着塌方落石的危险,用了整整两天时间,跑遍了全村18个自然村察看灾情,安慰受灾群众,鼓励他们要对生活有信心,不等不靠,积极自救。
暴雨导致北家辿隧道洞口大面积滑坡,洞口被死死封住,村民出行受阻。得知情况后,武国富徒步走了约8里的山路,来到接壤的河南省小坪上,联系铲车,尽早疏通隧道,恢复交通。由于雨下得太大,部分道路塌方严重,直接影响南辿五个村民组600余人出行,武国富不顾多天来的疲劳,请示有关部门实地察看,组织人协助交通部门立即对此路段进行排险。
马圪当乡横水村支书吴跃进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参与河道疏通、道路清障,为通往马圪当的救灾车辆、人员通行赢得了时间;长山底村支书宁玉庆顾不上清理自家家中积水,就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到生产自救中;附城镇丈河村支书石爱国积极参与东西掌至台南的道路清淤中,驾驶铲车进行清淤和清障,饿了就吃点方便面、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累了铲车上打个盹……
大灾冲垮了房屋,冲毁了农田,冲断了道路,但没有冲毁我们的意志。只要我们坚强同心,一定会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