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豁得出,这就是可亲可敬可佩的党员干部。
7月19日,陵川县遭遇了特大暴雨,河流暴涨,村庄告急,但在肆虐的洪水中,陵川全县22座中小型水库无一溃坝决口,无一人死亡。这两个“零”,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决策、有效应对;得益于各级党员干部不顾自身安危,用责任和担当、用无畏和勇气,在洪水和百姓之间筑起了一道最坚实的堤坝。
关键时刻,各级党组织当好主心骨,始终坚守在第一线。越是险情当前,越能检验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越是关键时刻,越能考验各级干部的担当和作为。面对如注暴雨,湍急洪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充分发挥统领作用,调动各方,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有效应对,同时又靠前指挥、一线督战,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与受灾群众在一起,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同战滔滔洪水。县乡村三级干部不顾危险转移群众、巡查巡护不留死角、加固抢修险堤弱段……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行动发出号令,用行动昭示力量,汇聚起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危难之时,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始终冲在危险的最前方。灾情就是命令、就是号令。哪里最危险,哪里最困难,哪里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敢趟过滔滔洪水,他们敢跳进齐腰泥水中,他们敢穿行欲坠石崖下,他们敢钻入将倾危房内,只为救出每名被困群众。如此奋不顾身的动力,是因为他们心中永远装着百姓。
在陵川抗洪抢险一线,有太多故事令人动容,有太多画面难以忘怀:县乡领导原红芳、郭永正开着一辆装满石头“压阵”的皮卡车,数次强行穿越洪水,帮助群众安全脱困,察看汛情险情;年逾六旬的老党员谭全有带领一群勇士屹立在湍急河流中,肩扛手抬架设起一道“生命之桥”;昆山村支书郝桃福隔着河岸指挥转移群众,嗓子沙哑难以发声,依然倔强嘶吼着;古郊村支书牛德强心里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却背着村里老人,一次次趟行在齐腰深的水中——这些共产党员用无畏抉择诠释了什么是本色,竖起一面面鲜红旗帜,刻画出壮美的英雄群像。
洪灾无情人有情。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交通、公路、水务、通信、公安、民政、防疫等部门闻“汛”而动,不讲条件,用最快速度抢通道路、水路、电路和通讯等,畅通了一条条抢险“生命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灾难面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深刻含义。当洪灾过后,面临着艰巨的建设任务,受灾群众坚定起信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开展自救互救,重建美好家园。全市上下更是伸出温暖之手,积极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只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块想,劲儿往一块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问题也能解决。
洪水来袭,责任不沉没;关键时刻,干部有担当。陵川“7·19”抗洪抢险表明,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危险之地冲得上去,这就是党员干部的为民本色,成为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倘若没有这些舍生忘死的党员干部,就不可能有陵川抗洪救灾“零死亡”。
洪水虽已消退,但我市仍处于防汛关键期,暴雨随时可能来临,我们不能有半点麻痹松懈,一定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把面临困难估计得更严重些,把抗灾准备得更充分些,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我们坚信,只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有效应对,只要有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起挡在群众身前最坚实的一道堤坝,遇到再大灾害,我们也能战而胜之。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