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珏山景区祥云涌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总面积 2023 平方公里,辖 14 镇 3 乡,52.6 万人 耕地面积 72.5 万亩。泽州县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 保护示范核心地珏山位于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 金村镇内,这里是隋唐时期的佛都、中国赏月名山、中国道教圣地,景区内的青莲寺是跨越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珏山,自古就是以中秋月文化为主要背景的祭月、赏月胜地,素有“中国赏月第一山”、“珏山月、天下奇”、“月是珏山明”的美誉。 早在明代时就被列为“泽州八景”之首。祭月、赏月这一习俗,其中心地区是以今泽州县珏山为中心,幅射至晋东南、豫西北、冀南地区,珏山吐月这一胜景为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尤以八月十五为最佳。
据文献资料记载和古代碑刻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即有隆重的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出现,当地就有了月饼的出现。隋唐赏月习俗已在该幅射地区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由祭月、拜月向赏月、玩月转变。明清两代,赏月品菊之风盛行,八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此赏月作诗,寻常百姓在此拜月祭月已成习俗,特别是清代18位进士相约珏山赏月之事,更是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此外,中秋节百姓来珏山祭月、拜月的场面更为宏大,每逢中秋夜,达官显贵、百姓庶人举家来珏山祭月,极具地方特色、传统气息和经典魅力。

珏山-庙会舞龙
值得一体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县两级更是累计投资2.3亿元,对过月亭、款月亭、拦河大坝、旅游公路等进行了修缮,对中秋节赏月、拜月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开发。从2000年开始,更是举办一年一度的“珏山月,天下奇”大型拜月、赏月活动共计8届。同时,举办每年一度的中秋赏月诗会活动,收集、编辑出版了《珏山咏月诗词集》、《珏山》、《珏山志》等系列丛书。大力弘扬中秋月文化,且与民间中秋节文化活动相结合,如:猜灯谜、赛诗会、赛歌会、酬神演出等,在周边地区形成了极大影响,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形成了一种祥和安定的良好社会氛围。中秋节,游珏山,观吐月,这一民间习俗,在泽州大地上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迎来了它新的辉煌时期。
中秋节的主要仪式是祭月、拜月,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在泽州,婆婆是指外祖母(亦称姥姥),因此,泽州中秋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祭月、拜月;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赏月、吟诗颂月;四是庙会。中秋节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即: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
祭月、拜月。祭月、拜月是珏山中秋月文化活动主题活动。按照当地习俗,每逢中秋夜,举家来珏山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柿子、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柿子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升起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磕拜。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之前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还有灶王爷一份,都要算上,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分完之后,要先给灶王爷吃,然后大家再分吃。
近年来,中秋节到珏山祭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祭祀场面也一年比一年宏大。月饼的种类很多,有蒸的、烤的,主要是素食和甜食,而且形状统一为圆形。月饼上的图案非常丰富,主要有珏山吐月、玉兔戏月、嫦娥奔月、神龟拜月、吴刚守月、犀牛望月、菊花待月、花开富贵等。馅的种类也很多,常见的有红小豆馅、玫瑰酱馅、瓜籽馅、蜂蜜馅等。说到月饼的制作过程就更复杂,每个环节都极其讲究。
外孙(女)看望姥姥。中秋节一般都要走亲访友,尤其是要看望外祖母。据当地流传的说法,这是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一种思念,通过外甥的行为来表现一种团圆。而且,按照当地规矩,外甥送去的月饼里有一个不是圆的,而是咬了一口,当姥姥看到咬了一口的月饼就会很高兴,因为这代表着自己的女儿很平安。
赏月、吟诗颂月。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比较高雅的中秋习俗。历代文人名士莫不钟情于此,沉醉于此,给珏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
“归宁”(妇女回娘家,旧称“归宁”)妇女必须返回夫家。因为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所以在中秋之夜前,归宁的妇女必须返回夫家团圆,当地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谚语,也说明了这一风俗。

珏山夜景
古往今来,珏山的中秋赏月、中秋庙会等活动均有群众自发参与。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南北东西,人们都会在八月中秋时节,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赶庙会、观吐月、登胜境,年复一年,年胜一年。参与中秋节活动的人士,官员、商人主要以祭月、拜月为主,文人则以咏月、玩月为主,而百姓则主要是祭月祈神。是时,家家户户设案祭月,吃月饼、分食供品、吃团圆饭、小饮浅酌,一派和谐美满的景象。
(崔振海 暴丽鹏 徐军利)
责编: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