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简单的画越古老,越简单的石刻越远古,简单的石刻也是岩画精品”有临汾市文化“活化石”之美誉的耄耋老人周文洁抚摸着吉县城挂甲山的摩崖石刻说道。
吉县城挂甲山的摩崖石刻群是一处文物旅游景点,精美摩崖石刻的内容涵盖了北魏、唐、宋等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一组看似简单的石刻,其优美的线条胜似篆刻阴印。

据了解,1995年吉县文物管理所在清理旧县城东南卦甲山下开山取石所埋北魏佛阁寺积土时,于寺东(宋)宣和三年石刻下部1米深处发现岩刻画一幅。该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阎雅梅以《山西吉县卦甲山祈春岩画试析》为题作了解析(见《文物世界》2008,2期,28—31页)。她认为:画面中的“人物(D)形体高大魁伟,面像威严狞厉,鳞衣着身,幅舄腿足。特别是头上所饰之三根翎羽,即应是最原始的皇冠。亦即先民部族首领。传说中的天神太昊,皇帝或太阳神伏曦之形像。其头上的三根翎羽是王冠,是太阳的光芒之省。”她引唐兰、郭沫若、李学勤、萧兵、何新、秦建明知名方家所论,无可争辩地证明了画面中的人物(D)是伏羲,这在全国是首例。
周文洁说,经过近20年的研究,伏曦是继母系社会之后父系社会中的部落酋长。确切地说是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时代。龙山文化是继是仰韶文化之后的一种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名。它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域。是距今约7000~5000年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俗称彩陶文化。山西省考古研究员田建文曾撰文说这一文化在人祖山所在的吕梁山南端分布繁荣。而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又有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之称。距今约4350─3950年。

上世纪1980年代以来,在吕梁山南端人祖山四周各县的考古调查中也有很多发现。如人祖山西文城背条西井辿,清水河流域柿子滩遗址第3地点对岸梁,中垛义尖和乡宁高岭凹等地点就是这一时代的文化遗址。以距今4700年的的陶寺遗址而言,1983年就出土了一件铃形红铜器,长6.3厘米,高2.7厘米,壁厚0.3厘米。含铜量为97.8%。遗址早期文化层中,曾发现过同样形制度陶器。这件铜器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早期铜器的冶铸,提供了又一证据。周文洁认为,他看到伏羲岩画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末到青铜时代即将出现之际。也即我国社会从分散的氏族部落走向兼并联盟大变革大组合阶段。”是成立的。

细致的周文洁不放过景点的一块石头,横躺在院中的一块岩石上,他又看到一方岩画。这方岩石上还有字。周文洁仔细观察后说,岩画要比字远古许多许多年。他清楚地记得有一篇文章介绍“岩画所在地东北距庖山8公里,迤北15公里至绝顶为人祖女娲伏羲正庙所在之金山寺;其西距万年前的柿子滩女娲岩画25公里,两方岩画处于同一条河畔。”笔者被周文洁老人惊人的记忆力折服。他介绍,岩画所在地卦甲山顶三坪都是彩陶文化遗址;还有上东村发现的商代阿尔多斯铜器墓(见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9期)均为人祖女娲伏羲从2·5~1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的商代在这里连续不断繁衍生息的先民留下了考古学文化证据。

这方岩画所在的时代叫酋邦时代。其特点用江昌林教授的话说是:“数以万计的氏族部落风起云涌,此裂彼合,或西坡透旗,或东山再起,最后渐渐融合成几个大集团。有关这些部落大集团的情况,便以某某英雄故事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依上,我们可以认为:这幅岩画中的伏羲,就是继柿子滩“土生土长”的女娲之后,人祖山地域父系氏族社会中的原生人祖伏羲。
这一时期是人类由史前文明向史后文明的过渡时期。平等的母系社会开始向阶级分层的酋邦制社会转变部落中的事务虽然还保留着全体民主讨论制,但通过武力、战争,权力开始向占少数人的男性酋长集中。从岩画中三个人物的大小比例、服饰可以一望而知。用通俗地话说,这一时代是母亲崇拜向父亲崇拜转化的时代。

周文洁边看边介绍,从画面各个图像的面目、位置的显赫次第、服饰和比例,还看到了部落酋长已从威信向权威乃至个人崇拜发展的社会意识,己得到了艺术地表现。画面上的装束,让后人了解到了古代先民部落首领的服饰。首领头上的三根翎羽与汉画像石中的伏曦头冠所保留三羽仅只长短之别。而在美州印第安人部落中,只有名为“大草原狗”的部落大酋长的头饰才有资格佩以羽毛
。其间所含着的向征太阳的光芒之意象,与《淮南子·天文训》:“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相符。
岩画中这只身后有一个大大的尾巴的大鸟,及其头上的两个乳状凸。应是吕梁山中贯见的头出羽角、尾羽蓬松上翘,像马尾般丰满的国家级保护动物褐马鸡。

他认为女娲是人祖,伏羲也是人祖。“人根之祖,出在吉州”从柿子滩女娲山画到卦甲山伏羲岩画,所反映的这两个不同质的社会不是、也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而成,其由量到质的转变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河水冲刷磨蚀的。与之相应,人类的婚姻由男性从妻走婚变成了女性的从夫居。这才是人类史前社会文明、包括婚育文明的真实历史。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吉县和每个县.一样都是个不可或缺的地方。人根之祖、女娲,伏羲出生在吉县这片土地上,并非传说。女娲,伏羲岩画在人祖山前同一条河谷——清水河谷的发现,就目前所知,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一份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和认识,也只是个开始。但可以断言,其价值将是惊世的。
由此而知黄河流域,吉县人祖山巅伏羲女娲要比汾河流域的伏羲女娲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