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汾 > 临汾文化临汾文化

山西临汾:槐乡赵城文化“活化石”——李长青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7 9:42:35

     他言谈风趣,富有幽默感,曾自编自演了不少优秀剧目,至今一些精彩的片段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直人快语,不平则鸣,毫无顾忌。他不卑不亢,从不吹牛拍马。(公元2014)69岁的赵城人李长青搜集赵城镇内的文化史料20余载,编纂出《赵城古今对联集》《赵城民间故事选》《赵城歌谣》等“赵城文化丛书”共7本,可谓是赵城文化的“活化石”。

      在不断搜集文化史料的过程中,李长青渐渐把重心放在了对抗战故事的搜集上。谈及原因,他意味深长地说: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浇灌、耕耘过的这片热土,当今已高楼林立、面目一新。抚今追昔,那些为赵城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那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士的革命故事确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走访联系知情人、当事人,把他们的所见所闻集结成书,对教育我们下一代非常有意义。

       从小就非常热爱写作的李长青,在文字方面颇有造诣。凡是由他主编的书籍,每个字他都会认真校对,每句话都会认真核实。

      李长青年轻时在计生站工作,前半年的工作量不大,平时就留心搜集一些赵城镇的革命故事、民间传说,并时常与几位好友交流心得。不久之后,他便与几位好友于1993年成立了“赵城文化丛书编纂小组”,专门针对赵城文化做整理工作,活动经费全部由李长青承担。“我当时也到了天命之年,回首这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建树,便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农民争口气;我是赵城的儿子,要为赵城争口气;我是一名男子汉,要为自己争口气!”

      


      当时开始这项工作时,李长青家有3个孩子正是上学的年纪,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他根本不敢跟家里人说这件事。时至今日,李长青每个月的工资除去家里基本的开支,其余都用在了采访上。

      李长青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赵城镇,基本每个村子他都去过,有时候骑着自行车,有时候坐摩托车,需要出远门便自己出钱租个小车。

     

 李长青印象深刻的是《红军精神代代传》中的董百祯烈士的经历。“我们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就对董百祯有所耳闻,我们发现在浑源县的县志上清晰地记载着董百祯的革命事迹,然而在赵城的情况却大不一样。再三打听,我们见到了他的儿子,他已经为父亲的烈士证奔波了十几年。”最终在李长青的帮助下,董百祯的儿子证明了爸爸的清白,于1980年拿到了烈士证。

    在搜集赵城文化故事的道路上,李长青付出的何止是金钱。长时间精力的投入,让他渐渐吃不消了。不光得自己采访,出书的钱也是自己掏腰包,也曾一度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终究割舍不下对赵城文化的热爱,几近熄灭的“热情”一次次被重新点燃。

   

说着说着,李长青拿出了一个纸盒子,里面堆满了照片,足足有上千张。每幅照片后面都写着照片的拍摄时间和人物名字,随便拿出来一张他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听闻一个赵城发生的抗战故事,我便被深深吸引,总会去村子里找烈士的后人,或者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讲他们记忆中的抗日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过无数感人的故事。”

    赵城文化是槐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长青对赵城文化搜集与研究的丰硕成果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洪洞县有关部门出资补助,帮助他整理洪洞县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以来的先进人物故事,让这些故事留下文字记载。时过境迁,关于洪洞文化已经出版了《红军精神代代传》、《历史丰碑》等书。

      照片与文章都是2014年拍摄完成,如今时间已经过去近5年,随着岁月增长,李长青老人虽然苍老些许,但读起他创作的文章,编著的书籍仍然倍感亲切。